育种能手,育人楷模——记著名蔬菜育种学家李鹏飞教授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09     点击量:122


        李鹏飞,男,汉族,1912年10月出生,广东台山人。华南农业大学三级教授,著名的蔬菜育种学家和教育家。1937年在岭南大学园艺系毕业。1947年到美国宾州大学农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李鹏飞在蔬菜育种教学和研究领域耕耘了40多个春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世纪60年代育成抗细菌性凋萎病黄瓜“宁青745”,结束了广州地区端午节后无黄瓜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育成杂种一代黄瓜“朗青”,首创广州地区利用黄瓜杂交一代优势于生产的先例;育成耐热、丰产苦瓜“夏雷”,延长了苦瓜供应期。20世纪80年代育成抗青枯病番茄“杂交一号”“杂交3号”。20世纪90年代育成高抗青枯病优质丰产番茄“丰顺”“大丰顺”。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先后育成抗青枯病番茄品种多个,从根本上解决了粤、桂、琼、赣、闽、滇等省番茄青枯病的为害。他育种又育人,先后获得“农牧渔业部部属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和“广东省职工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国家教委“从事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表彰和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表彰。


       在我国蔬菜育种领域里,至今仍活跃着一位年过九旬满头白发的老者。他数十年如一日,不管寒冬酷暑,经常栉风沐雨,深入田间地头。他,就是著名的蔬菜育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鹏飞。

        1912年,李鹏飞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世代以种植果树蔬菜为业,从小就嬉戏于果园菜畦中成长的李鹏飞,从童年时代起就对园艺产生了兴趣。1932年,李鹏飞从广州培英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园艺学。1937年,李鹏飞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正当他庆幸能从事自己喜爱的专业,一心想在园艺研究领域有所作为时,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广州,学校随之解散。李鹏飞被迫逃往内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持续了8年。但不管生活处境多么艰难,李鹏飞没有丢下书本,没有放弃专业的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恢复,李鹏飞回到了学校。1947年,岭南大学决定选派一批出国人员到国外学习。经严格的考试,李鹏飞被公派到美国宾州大学农学院留学,攻读蔬菜育种专业。他发奋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学成后,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国,然而李鹏飞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毅然决定回国。“我是中国人,我应该回来”。1949年,他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情,回到自己的祖国。不久,新中国成立了。他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高兴,他相信,美好的未来从此就开始了。1951年,他应邀回到了岭南大学农学院,开始他一生的蔬菜育种的教学研究工作。

育种之路:毕生心血硕果累累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几十年来,李鹏飞对育种专业的热爱激励着他不懈地努力着。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播撒在蔬菜育种事业上,为发展我国蔬菜育种事业而筚路蓝缕。

        在育种过程中,李鹏飞始终注意把解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育种的出发点和特色。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台风频繁,温度高,湿度大,病虫害猖獗,常常给蔬菜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几十年来,李鹏飞一直致力于培育抗热、耐风雨、高抗病、早熟、丰产优质的品种。这些品种在华南特别是广东各地农村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世纪50年代初,李鹏飞着手开展了甘蓝的早熟、抗热、耐风雨品种的选育。他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在传统的农家品种“冼村早椰菜”中选育出一个甘蓝新品种“华南灰叶”。该品种具有早熟耐热、整齐度高、品质较佳等特性,可在7月播种,10月收获,亩产达5000千克。

        “龙船鼓响无黄瓜”。这是 20世纪50年代广州地区农村中流行的一句话。这一时期,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夏黄瓜生产受到了细菌性凋萎病(俗称水痕病)的严重侵袭,难于栽种成功。每年夏季到来的时候,广州的黄瓜产量很低。为了尽快地解决黄瓜抵抗细菌性凋萎病的问题,李鹏飞着手新品种的研究。他广泛地搜集了黄瓜的种质资源,并严格地进行鉴定筛选,从中发现了山东的“宁阳大刺”抗性较强。他利用这一品种作为抗源,与广东的地方品种“二青”进行杂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系统选育,最终育成了适应广东夏季气候、抗细菌凋萎病强、产量较高的黄瓜新品种“宁青745”。该品种育成后在广州郊区和全省各地陆续得到推广,促进了广东夏黄瓜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从此,“龙船鼓响无黄瓜”的历史成为过去。

        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省,历史上自从有番茄种植以来,每年都会发生严重的番茄青枯病,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防治,番茄青枯病未能得到有效的防治,番茄生产受严重损失。一般年份减产30%-50%,严重的地区番茄成片成片地死亡,菜农颗粒无收。作为一名蔬菜育种工作者,李鹏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深感责任重大。尽管他知道培育出高抗青枯病的番茄品种难度很大,但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全力投入到番茄高抗青枯病育种工作中。为了寻找青枯病的抗源,他四处广泛搜寻番茄抗源材料,先后从中国农科院、美国宾州大学引进了59个抗源材料,并把种苗种植在专门设立的青枯病重感染区的病圃里,对病圃里幸存下来的植株进行单株选择,初步选出了高抗青枯病的株系0720,接着,对0720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和经济性状的分析和选择,终于成功地选育出抗青枯病的番茄新品种 07201。07201品种推出后,反响热烈。虽然其果子仍偏小,但表现出稳定的高抗青枯病特性和较高的产量,深受广大菜农的欢迎。很多年停种番茄的菜农又找回了种植番茄的信心,纷纷重新种起了番茄来。广州、佛山等地区的番茄种植面积又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07201育成后,李鹏飞并没有满足。在实践中他清醒地认识到,07201虽然解决了青枯病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和生产又不断地对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李鹏飞决定对07201进行改进。他及时地调整和充实了育种方案,并着力改良诸如果重、果色、果形、风味等品质性状。该方案被国家纳入了“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经过10年的努力,又先后培育出“杂交1号”“杂交 3 号”“金安”“龙狮”“丰顺”“多宝”“好时年”等各具特色的抗青枯病、优质、丰产的番茄系列品种。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李鹏飞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能够成功地培育出一系列深受市场和生产欢迎的蔬菜品种,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没有什么秘诀,育种离不开搜集大量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要多观察、多动手,具有不怕艰难困苦的实践精神。”他只是淡淡一笑:“作为一名育种工作者,我要学会与植物谈话”。是的,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他为之奋斗了几十个春秋。

人生之愿:让更多的菜农广种良种

        李鹏飞在育出优良品种的同时,十分重视推广新育成的品种。在他看来,推广工作是育种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育种工作的继续。为此他每年都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好良种繁育的各个环节上,如除杂去劣、发芽试验、大田试验等,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力亲为,以确保推广品种的优良性。

        新产品推广是一件烦琐的事情。农村基层有关部门和农民们并不总是一开始就乐意接受。要说服农民,让农民接受新品种,应用新品种,必须做好细致的耐心的动员和示范。为此,李鹏飞经常深入到农村、深入到菜区菜农中间,与菜农亲切交流,详细地介绍新品种的优良品质,耐心地用科学道理引导菜农,说服菜农。几十年来,李鹏飞不停地奔波于学校农村、田间地头, 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新品种的推广上。他的脚步走遍了广东的乡村菜区。正如他所说的:“新品种推广比育出新品种更困难,育种工作者只有下到农村,与菜农交心,新品种才能得以推广, 育种工作也才算是完成。让更多的菜农广种良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20世纪90年代初,李鹏飞又相继育成的“丰顺”“大丰顺”等系列番茄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高抗青枯病、兼抗TMV、耐CMV、质优丰产的特点,备受广东、海南、江西、福建等省菜农的青睐。在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各地农村,高抗青枯病、优质丰产的番茄系列品种得到了广泛的种植,菜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少地方还建起了“番茄楼”、涌现了很多“番茄村”。不少种番茄富起来的菜农对李鹏飞教授表示由衷的谢意。广东一位菜农种植“丰顺”等番茄,获得了好收成,兴奋不已,特地写信向李鹏飞教授道谢并寄来了20元。他在信中深情地写道:“种了您的番茄品种,获得了好收成,卖了好价钱,现寄20元钱作为我给您的奖金,20元很少,但我对您的感激之情很浓,谢谢您并祝您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李鹏飞收到信和钱后,感到了无限的欣慰和高兴。这不是一般意义的20元钱啊,它的价值已经大大地升华! 对于菜农的这份感情,他十分珍惜。这些年来,他经常保持与各地很多菜农的联系,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在他的简陋办公桌上的玻璃下面,那张20元纸币一直保存在那里。他说,我要一直保存它,以时时鞭策和激励自己。

育人之道:为人师表堪称楷模

        在长达4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李鹏飞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人生的首要任务。他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国家培养园艺人才呕心沥血,受到了学生和同事们的高度赞誉。1985年,农牧渔业部授予他“部属重点院校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这是对他多年平凡工作的赞许,也是对他人生价值的肯定。

        “身教重于言教,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更有说服力。”李鹏飞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在教书育人实践中,他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他是一个不尚空谈,少说多干的人。他不喜欢高谈阔论,从不写空头文章。他总是默默地抓紧时间工作。他经常对学生说:“育种工作是头顶青天、脚踏实地的工作,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在这种实干精神的感召下,他的学生们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华南农业大学蔬菜教研室的老中青教师大多是他的学生。在这种实干精神的熏陶下,这些老师都十分注重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科研成果。他的学生,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吴定华就是其中的代表。多年来,吴定华教授在蔬菜育种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国家创造了800多万元的外汇,荣获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几十年来,李鹏飞不为名、不为利。他曾长期住在9米2的小房里,在他看来,房子住得下就行了。他对年轻人,只要能帮助他们成长的,他就乐意去做。1988年3月,农业部召开《蔬菜育种学》教材修订会议,指名要他参加。他觉得这是一个提高年轻人业务水平的好机会,于是,他主动与会议主办机构联系,争取到参加会议的额外名额,亲自带领青年教师方木壬前往参加,让这位教师能有机会扩大视野,并接受和承担部分全国《蔬菜育种学》教材修订任务。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难题,他总是给予耐心的指导,帮助查找外文资料。他还经常主动为中青年教师翻译的著作进行审核和校对,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外文水平。

        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李鹏飞积累了大量的育种技艺和良种推广应用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他善于把这种技巧和经验贯穿到教学内容中。李鹏飞经常要求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参加育种课题研究实践。他常对年轻的教师和学生说,如果没有育种科研和推广的实践,教师和学生就会缺乏专业技能,教学就会变成空洞的教条。这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把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他授课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并留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收到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为了表彰他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198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获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表彰。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校友业绩特辑《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