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教授
张巨伯(1892~1951),字归农,男,广东省鹤山县人。是我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农业教育家。先后担任过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病虫害系主任、院长。兼任过广东省文理学院教授、生物系代主任、广东省农林局技正、实业部广州商品检验局技正等职。
张巨伯,诞生于1892年10月10日(清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日),1951年5月2日于北京病逝。其父原为佃农,后到美国作劳工,勤俭节约,略有积蓄,经营商业,成为小康之家。张巨伯6岁入学,13岁随兄赴日本,就读于横滨华侨开办的大同学校。16岁随其兄去墨西哥读书,攻读经济昆虫学,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获昆虫学硕士学位。
1917年,他学成回国,在岭南大学从事杀虫药剂的研究工作,不久即应聘到南京大学任昆虫学教授兼病虫害学系主任,并兼任江苏省昆虫局技师。1923年,受东南大学农科选派作为交换教授到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中山大学成立后他继续任教一年,即返南京任江苏省昆虫局局长兼主任技师,并兼任金陵大学及中央大学昆虫学教授、系主任。1932年,改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主任技师兼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所长。1936年南返广州执教直至1951年去世。
张巨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青少年时期就从他的佃农父亲经历中深深感受到佃农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目睹农村的落后贫困,出国后更亲身体验到华侨在国外受歧视和苦难,因而暗下决心要为祖国的富强昌盛,为千百万农民摆脱贫困而奋斗终生。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归农,以示不慕浮华,勉励自己终生从事农业,为农民服务。他在美国攻读昆虫学时,我国不少留学生都争着选学政法或经济,期望学成返国能获得一官半爵,但他与众不同,认识到昆虫占动物界的绝大多数,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害虫是农业生产的凶恶敌人,不少农作物常由于虫害而失收,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故毅然决定攻读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昆虫学,研究防治害虫的科学技术,以期能对我国农民,对我国农业生产作出有益的贡献。大学毕业时,美国某公司要聘他为驻中国的经理,这对某些人是求之不得的美差,但他却一口拒绝了。他说,我辛辛苦苦读了几年书,为的是报效祖国。他言行一致,不为利诱,不任与专业无关之职,不作与志愿相违之业,毕生尽瘁于昆虫学之教学、科研和防治害虫工作。中山大学副校长冯乃超在《悼张巨伯教授》一文中称颂他是“一位没忘本的佃农的儿子。”、“一位好教师,好科学家。”
三十多年来,张巨伯对推动我国昆虫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他主张教育、科学、推广三者应该并重,应该相互结合。他深深意识到,中国的昆虫问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的,而且坚信自己是有力量解决的。为此,他一直非常重视昆虫科技人才的培养,亲自为学生开设、讲授昆虫学、经济昆虫学、养蜂学等课程。他是我国第一位经济昆虫学教授,为学生讲授有经济价值的各昆虫科目,各种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研究害虫生活习性及除虫药剂的配制和使用方法。他讲课条理分明,结合实际,引人入胜,深受学生欢迎。20世纪40年代初,中山大学农学院从云南澄江迁至湖南宜章栗源堡,办学条件极其艰苦,面对困难,他知难而进,1942年秋,在此困境中出任院长。抗战胜利后,为了加快植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48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病虫害组扩建为病虫害系,他受聘为首任系主任。他执教数十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许多老一辈昆虫专家都出自张巨伯门下。
为加快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张巨伯认为,对昆虫科学知识必须提高与普及并重。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培养一批中级昆虫专业人才,以适应各县病虫害防治的需要,他创办了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亲自担任所长。该所系招收高中学生,授以稻作、桑树、棉作、果树和蔬菜等的害虫学知识及指导掌握治虫技术。他除实地帮助农民治虫外,还兼及通信指导,范围遍及全国。他创办过《昆虫与植病》(旬刊),并以之与国外昆虫杂志进行交换,又曾组织人力编印推广用的昆虫浅说和图说,以指导农民治虫,他为《科学画报》所主编的昆虫丛谈、植病丛谈和医学昆虫等专栏撰稿,后由中国科学社印成丛书出版,因内容充实,切合实际,风行全国,有力地推动了昆虫科技知识的普及。
张巨伯重视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他是我国研究应用昆虫学,以科学方法在田间研究农作物害虫的先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就曾深入到江苏南汇县棉区,实地调查棉大造桥虫,并设立田间实验室,与助手们一起进行养虫和治虫试验,从早到晚与虫为伍达8个月之久,对棉大造桥虫的形态、生活习性作记载与分析,亲手绘制精致的形态图,撰写了我国最早的棉大造桥虫专题研究报告书,并开始试用砒酸铅杀治此虫,开辟了药剂治虫的新途径,收到了良好效果。张巨伯还着力组建昆虫研究机构,在担任江苏浙江两省昆虫局局长时,曾先后在一些农作物主要产区设立了诸如蝗虫、稻虫、棉虫、桑虫和果虫研究所,在昆虫局内则设有蚊蝇研究室和植病研究室,还派技术人员长驻在害虫主要发生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农民防治工作。在晚年他仍继续从事白蚁、果树害虫和蜜源植物的研究和调查。新中国成立后,他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干劲十足,虽身患绝症,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发展我国昆虫科学,热切盼望病愈后继续再干20年。
张巨伯是我国昆虫学学术团体的主要创建人。昆虫科学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为了组织同道互相切磋,进行学术交流,早在1920年,他首先倡议组织六足学会,后又改组为中华昆虫学会,他被公选为会长。为了巩固、发展昆虫学会,他积极为学会筹集基金和组织学术报告,推动学术交流。他曾任中国昆虫学会总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广州分会主席,《中国昆虫学报》编辑。为了促进养蜂事业发展,他还组织过中国养蜂改进社,并集资创办附设养蜂场,培养优良蜂种。
张巨伯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造诣专深,理论联系实际,对学术问题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他胸怀宽广,不抱门户之见,用人不问学校出身,留学国别,只是量才录用。他乐于助人,常用自己薪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旧中国,他一直以学者态度埋头工作,本人自奉俭朴,深受师生同事尊敬。他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昆虫学这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领域。他的主要著作有:《棉虫讲义》《昆虫通论》《医用昆虫学》《植病通论》等。
张巨伯是我国现代昆虫学的先驱,毕生致力于昆虫科教事业,为发展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昆虫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悼念和缅怀他的业绩,中山大学将他的骨灰葬于石牌校内旋螺岗,为他建了墓碑,供后人凭吊。校长许崇清为他撰写了墓志铭,给予高度评价。铭曰:“维我教授雍穆起仪品端学粹不愧人师乐育英才斐然可纪防除害虫唯民之利岂徒能言亦著于行卅载尽瘁遗兹典型旋螺之岗惟先生藏尊师敬业铭以石章缅怀令德中心孔伤今其已矣何日而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