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世界第一位培育出无籽西瓜科学家黄昌贤教授
黄昌贤(1910-1994),男,广东省汕头市人,汉族。华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著名果树专家、园艺教育家。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业专门部,1934年赴美国密执安州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于1938年在世界上首次用生长素处理培育出无核西瓜,获美国金钥匙奖。尔后获得美AAAS和Sigma Xi会员称号。从1940年至新中国成立初,分别任岭南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和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1952年以后,任华南农学院园艺系教授、系主任。曾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广东分会理事长、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常委委员和顾问等职务。
我是中国人
打开WORLD SCIENTIFIC(世界科学)出版的Discoveries in Plant Biology(植物生物发现)第352页,左上角有一幅英姿青年的画像,下注:Dr Wang Cheongyin, the first scientist who succeeded in developing seedless watermelon in his experiments(黄昌贤博士,成功实验培育出无籽西瓜第一位科学家)。
黄昌贤,1910年6月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小商之家,童年被送进基督教会办的英文商业学校和孔教会办的国粹学校学习,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学校教育。1927年进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学习。1933年黄昌贤在私立岭南大学研究院就读,念了一年,抱定振兴中华农业的宏愿,矢志园艺,赴美留学。进入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1936年获园艺学理学硕士学位,后又到美国洛杉机加州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院继续深造,1940年获园艺系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医科大学校友会秘书长的黄伯源,在谈到他父亲这段经历时说:“虽然先父没有继承父业做生意,但先父受先祖父的影响非常深,对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精神完完全全继承下来了”。
在美国求学的六年中,他充分利用美国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吮吸园艺科学知识,积累了大量的摘要卡片和论文报告资料。他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经常参加美国园艺界的各种学术会议,先后考察了美国佛罗里达州最南部的Homes Tead亚热带果树试验场,柑桔、油梨采收包装厂,俄勒冈州的重要苹果产区园艺试验站,核桃试验园,西部沙漠地区的枣椰子试验站,东部阿诺植物园等;参观访问了美国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拜会了国际柑桔分类权威W·T·Wsingle博士,世界著名园艺专家L·H·Bailey教授,著名植物生理学家E·J·Kraus教授等,掌握了美国不同气候区域的园艺生产及园艺科研情况。他还特别注意了解南部亚热带地区果树引种栽培经验及引入外国植物的检疫隔离方法和设备。这对他以后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致力于引进、培育国内外优良珍稀果树和重视植病检疫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黄昌贤留学美国期间,正值日本侵略者侵华之时,他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经常参加中国留美学生会组织的抗日爱国运动,如抗日游行、救国演讲等。
1940年,黄昌贤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由于他在园艺学方面有所长,美国著名的汤姆生植物研究所挽留他在该所工作,并许诺给予优厚的待遇。该所的专家齐摩门博士还对他说:“日本正在侵入中国,现在中国成了地狱,你不要回去了。”黄昌贤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即使是地狱也要回去!我的事业在中国。”他身在海外,心系华夏,1940年8月底毅然从美国回到母校岭南大学,任该校农学院副教授兼柑桔试验场主任。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之际,岭南大学暂迁香港。黄昌贤到达香港后,受到岭南大学李沛文教授等的热情接待。一个月后,便由香港转到广东省潮阳县溪头乡岭南大学附设的潮汕柑桔试验场工作。
“七七”事变后,中华大地千疮百孔,黄昌贤的柑桔场也遭受破坏,他被迫离开潮阳,到粤北坪石的岭南大学农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此时,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也由云南迁至粤北,他受聘兼任该校教授。1942年9月,他辞去岭南大学的职务,专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和同事们坚持教学和科研,经常给青年作学术报告,传授科学知识。日本宣布投降后,黄昌贤即随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返回广州。1946年11月,他兼任台湾凤山热带园艺试验支所所长等职,经常去台湾考察和指导热带与亚热带果树生产。1947-1948年间,为了恢复被日本侵略军毁坏的广东柑桔事业,他曾分别向南京国民政府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申请资助成立柑桔试验场。后经批准,建立两个试验场:一个由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李沛文负责;另一个则由他负责筹建,开展柑桔的研究和生产,直至建国初期。
世界上培育出无籽西瓜的第一人
1938年,黄昌贤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就曾以应用植物激素首次成功培育出无籽西瓜而轰动美国及欧洲生物学界。当时,美国的许多报刊以“中国人育成无籽西瓜”、“无籽西瓜由年轻华人育成”等为题,刊登了黄昌贤的事迹和照片,誉他为“无籽西瓜之父”,“无籽西瓜大师”。因为这一杰出成就,他获得美AAAS(科学促进协会荣誉会员)和Sigma Xi(科学荣誉会员)称号,并获得金钥匙奖。应用植物激素育成的无籽西瓜,也被列为1938年生物学成就之一。
无籽西瓜来之不易,刻苦钻研才是“金钥匙”!1936年,美国密执安州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教授F·G·Gustafson博士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做实验,第一次使番茄、西葫芦、茄子、辣椒和一些观赏植物获得了单性结果的无籽果实,证明了应用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植物子房不经受精作用就自然发育成无核果实,但在西瓜、南瓜方面的实验则未获成功。黄昌贤受到Gustafson论文的启发,敏锐地意识到植物激素能产生无籽果实,将会使植物生理学发生重大突破,对植物花果发育生理理论的发展和植物果实的优化将会有深远影响,在生产应用上也很有发展前景。于是,他充分利用美国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些植物生理学家利用化学药剂在植物扦插繁殖上的应用技术,还特别与从事植物激素研究并获得多种植物插条生根的专家Zimmerman博士联系。根据Zimmerman的经验,他采用了扦插生根最有效的激素――NNA和IBA对西瓜进行试验。他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实践,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38年成功培育了大小正常、品质优良的无籽西瓜。在同年的美国园艺学会年会上,黄昌贤报告了这一成果,阐述培育的方法,提出用化学药剂――秋水仙碱处理普通西瓜的植株,可促其染色体倍增,产生四倍体植株。再采用萘乙酸混合其他激素涂抹花的柱头,便能获得果形大小正常、完全无籽的西瓜。而他用这种激素处理的黄瓜、辣椒等,经专家鉴定,认为所结无籽果实都比Gustafson教授的要好。
黄昌贤把无籽西瓜培育成功的事告诉了Gustafson教授。这位教授按黄昌贤的方法进行重复培育试验,看到结出的西瓜里仍有些类似的“种子”时,竟将西瓜扔进垃圾桶里,并轻蔑地说黄昌贤欺骗了他。但经黄昌贤说明那是一些未受孕的无胚种壳后,Gustafson立即从垃圾桶里捡回“种子”检查,不得不承认这位年轻的中国人的试验是成功的。后来他们结成了莫逆之交,Gustafson教授在其撰写的《天然的与人工的单性结实》一文中,介绍和引用了黄昌贤的研究成果。Kraus教授曾在黄昌贤的纪念册上题词:“祝贺你在果实发育上的成功”。Gustafson的题词是:“愿你在今后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单性结实的果子”。
黄昌贤在这一领域里继续拓展和深化自己的研究,在无籽西瓜育成之后,他又将植物激素试用于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繁殖上,并成功地培育出了多种无籽果实。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他用各种植物激素作了番木瓜的刺激性单性结果试验,并与各种授粉结果试验比较,证实植物激素均能使番木瓜结出大小正常、品质良好的无核果,这对繁殖雌雄异株的果树有一定的价值,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Induced Parthenocarpy of Watermelon,Cucumber and Pepper by the Use of Growth Promoting Substances、《植物激素使一些园艺作物产生刺激性单性结实续编》、《番荔枝属果树的植物学及其栽培》、《植物激素在热带、亚热带果树繁殖上的应用》、《植物激素结实》等。
为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研究和开发作出贡献
对我国热带、亚热带果树进行研究和资源开发,是黄昌贤执著追求和酷爱的事业。我国是世界上果树原产中心最重要的一个中心,是栽培果实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比较重要的果树约有300多种,中国几乎都有,且半数以上原产地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建国初期,国家在制定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就把发掘我国栽培植物资源,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的植物资源,列为首要的和急待进行的工作之一。黄昌贤认为:“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我国果树资源的调查、整理和利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充分利用我国果树资源不只是对我国,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对“传统经验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提高,找出它的理论依据……是对我们炎黄子孙的挑战。我们有责任奋起直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否则,我们又怎样对得起老祖宗和子孙后代呢?”为了加速我国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几十年来,他做了很多工作。
研究果树科学,发展果树生产,首先要了解果树资源及其特点。他经常深入实际,搜集有关资料。早在建国前,在他兼任台湾农业试验场凤山热带园艺支所所长和凤梨公司顾问时,就先后到台北、台中、台南、士林、嘉义、新竹、屏东等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和生产情况,尤其是了解近50多年来从国外引入的果树栽培情况及成败的经验,并引种一些优良果树,如玫瑰茄,番木瓜等,以便总结经验,为将来开发和建设海南岛作参考。建国以后,他更加意气风发,不仅走遍广东全省,而且足迹遍布华南和其他许多省份的山川平原。1987年夏天,他虽已年逾古稀,且身患冠心病、高血压,但仍坚持和美籍华裔专家阮荣博士一道,不远万里,赴新疆考察和指导水果生产。
黄昌贤十分重视对国内外果树栽培历史的考查,使之更好地为现实生产服务,他经常研读《南方草木状》、《岭南杂记》、《桂海虞衡志》、《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和国外园艺史文献,弄清楚了很多种果树的原产地、在国际上互相引种传播的历史以及生产现状。
黄昌贤勤于调查研究,因此积累和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古今中外有关果树生产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果树奠定了基础。他的一些调查研究成果,如《华南果树名录》、《华南果树资源及其利用问题》、《适于华南栽种和有发展前途的澳洲坚果》、《华南原产果树在新大陆开花结果》、《国外热带、亚热带果树文献介绍》等,受到了国内外园艺学界的重视。
黄昌贤在调查的基础上,和同事们一起,对果树资源进行全面整理研究。菠萝是我国主要外销鲜果之一,但华南栽培的菠萝,品种良莠混杂,命名混乱重复。这对了解我国菠萝资源,对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是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他的主持、指导下,华南农学院和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广州市石牌建立了菠萝品种园,又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征集了22个品种,进行集中栽培,观察研究,经过1954年至1958年长达五年的系统对比、观察和理化分析等手段,搞清楚了这些品种的概况、形态、分类、抗性、栽培管理、果实、营养、医疗和经济价值等,确定了最有发展前途和值得推广的品种,从而达到了合理利用的目的。
要发展果树生产,必须对多种果树进行实验研究,黄昌贤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对柑桔、澳洲坚果、番荔枝类、番木瓜,树葡萄、芒果、西番莲、荔枝、黄皮、大花假虎刺、番石榴、费约果等进行多方面的试验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曾几度担任柑桔试验场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积极从事柑桔的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和贮藏运输等研究工作,尤其在柑桔品种与授粉关系、人工授粉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引种和抢救优良珍稀果树品种,黄昌贤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酝酿筹划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华南农学院和农牧渔业部的支持下,于1982年成立了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室,建立了占地近50亩的优良果树标本园,并迅速领导全室成员开展对果树资源的搜集、整理、引种、培育等研究工作。
为了丰富和发展华南的园艺产品,他千方百计从美国、秘鲁、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等国和四川、浙江等省,先后引进具有发展前途的热带亚热带优良果树百余种,其中主要有坚果、番荔枝类、番石榴、中华猕猴桃、番木瓜、芒果、费约果、西番莲、油梨、树葡萄、大花假虎刺以及无核柚、萍婆、文旦柚、四季柚等。还抢救了濒临绝迹的洞冠梨、胭脂脚柚、桑麻柚等,并且将引种成功的优良果树加速繁殖,再移植到其他地方试种推广或示范栽种。从澳大利亚引入的番荔枝杂交种中的“非洲骄傲”品种,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农业科学试验站、珠海市水果开发公司农场、湛江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种成功,所结果实受到专家们的赞赏。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素有“水果王国”的美誉。长期以来,黄昌贤的研究工作始终和广东省的水果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为使广东的果品能够四季飘香而尽心竭力。
1963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领导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积极从事发展广东省果树业的研究工作。他经常深入生产的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他极力主张“充分利用广东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发展水果事业”。他指出,广东省有可供食用的野生、半野生果树400余种,可作经济栽培的亦有40多种,除现在的柑桔、香蕉、荔枝、凤梨四大水果外,芒果、番荔枝、番木瓜、油梨、杨桃、人参果、树菠萝、黄皮、腰果等以及番石榴、油柑子等特殊水果,均适宜在广东生长,应该积极加以发展,对富有发展潜力举世闻名的沙田柚、广东特产荔枝、龙眼、枇杷、西番莲等果树、一些淡季成熟和适于外销的水果等,均应大力研究、培育、推广和生产,以实现水果品种多样化,使广东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供人食用。
黄昌贤为了恢复广东“水果王国”的地位,曾多次向广东省领导机关上书,陈述发展水果生产的意义,提出具体建议。他还采取各种方式,利用一切机会,报告国内外水果生产动态,介绍其研究的新成果,使之运用于生产实践,他每次参加省市有关会议,袋里总是装着大大小小的水果和水果照片,逢会必讲,以期引起重视。凡请他讲学、鉴定水果或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他总是有求必应,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就发展广东水果问题,他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为培养园艺科学人才呕心沥血
黄昌贤教授治学严谨、刻苦勤奋、勇于实践、常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告诫自己,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作座右铭,对业务精益求精。在教学过程中,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黄昌贤看来,只有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园艺事业的发展才有新的生机。因此,他特别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
黄昌贤怀着对祖国、对园艺事业炽热的感情,教育、要求青年要选准目标,立志成才,为祖国园艺事业的发展贡献才智。他感慨地教导学生:我国原产的猕猴桃,在20世纪初期被新西兰引种成功,经过培育优化,不久即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华猕猴桃,占新西兰农产品产值的首位。澳大利亚野生澳洲坚果,作为果树栽培,仅仅几十年历史,便成为目前世界上价格昂贵的高级干果,我国于五、六十年前将澳洲坚果引种到华南,却至今未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出现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园艺人才的培养和园艺科学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人家!我国被世界植物学家称之为“园林之母”,资源非常丰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园艺科学的人才。因此,他十分爱惜人才,亲力亲为,为学校罗致园艺学科骨干。华南农业大学的陈厚彬老师在回忆往事时,激动地说:“先生淡泊名利,胸襟开阔,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正是在黄教授的帮助下,陈老师的爱人如期调动成功,免除了后顾之忧。
黄昌贤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强调要学好果树科学,必须要有广泛的坚实的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他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吸取国内外新的科研成果,用以更新、充实、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所以他讲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黄昌贤积极主张建立“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体系。他说美国从1862年在各州建立农学院后,于1887年在农学院里建立农业试验场,1914年又建立农业推广站,这一体制对美国在短期内成为世界农业先进国家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这个经验值得借鉴。因此,他特别注意结合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以培养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他精心培养出来的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和十多名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著名的专家、教授、研究员,有些还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科学家。如培养出四倍体无籽西瓜,使台湾西瓜称雄世界的郁宗雄,培育出优良的广西一号、广西二号无籽西瓜的金伟共,就是黄昌贤上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的学生。植物病理学家范怀忠、美国食品化学专家黄敬绰、台湾大学园艺系主任陈庆京、果树育种专家杨子安等,都曾受教于黄昌贤。在谈起他的弟子时,他以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而感到欣慰。
对社会乐于奉献者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画报》、香港《新晚报》等报刊,都曾先后报道过黄昌贤的事迹。1987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园艺学会邀请他参加该会100周年庆典(1887-1987年)。50年前即1937年,他曾被邀请参加过50周年年会;像他这样一生被邀请参加两次大典的科学家,是屈指可数的。他的名字,还于1991年被列入英国剑桥生物传记中心的澳大利亚与亚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