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
罗锡文,男,1945年出生, 1970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7月至1979年8月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1979年8月至1982年6月在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攻读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1987年4月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5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12月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10月至1988年7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州立大学进修,1988年8月至1989年7月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进修,1992年6月至1996年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主任、工程技术学院院长,1996年5月至2006年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现任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农业机械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组组长、农业部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种植机械化组组长、农业部第二、三届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组长、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组长。
苦乐童年
1945年初冬,湖南株洲,在一个叫简家冲的地方,出生了一个男孩,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为罗锡文。因父亲在株洲镇的邮局工作,母亲带着罗锡文三兄弟和两个姐姐在乡下生活。
“双抢”时天还没亮他就跟着母亲下田拔秧,天亮了回家吃过早饭又下田插秧,插累了,他站起来伸伸腰,妈妈在一旁说,“小孩子有什么腰,赶快插!”当时他就想,什么时候不需要人插秧就好了。
作凼沤肥、耙田、插秧、除草、车水、收获和晒谷子,这些活他都干过(今天称之为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干燥五个环节)。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罗锡文左手无名指比正常的手指要短约两毫米,那是在一次收水稻时他和姐姐比赛,结果左手的无名指尖被锋利的镰刀连着指甲割下一小块,农田劳作的繁重艰辛使他萌生了长大后一定要努力改变这样辛苦种田状况的想法。
孜孜求学
1958年至1964年,罗锡文在株洲三中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习。中学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当时的老师很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此,50多年后,他还记得当年老师讲课时的情景和一些内容,如化学老师讲的洗衣服只能用冷水不能用热水泡的道理。
1964年,他考入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当时大学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省吃俭用装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像宝贝一样随身带了几十年。
1979年,罗锡文被华南农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邵耀坚教授。邵耀坚教授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试验土槽就是在邵先生的指导下,由罗锡文、张泰岭和区颖刚三位学生设计的,在贵州加工后运回广州。建成的土槽可进行多种农机试验,这也是今天华南农业大学土槽实验室命名的由来。
1987年,罗锡文踏上了赴美国求学的道路,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肯塔基大学进修。两年间,他学到了很多美国农业工程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展了采用微波技术测量土壤强度和采用γ射线技术测量土壤容重的研究,在美国ASABE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引几十次。
铜仁记忆
1970年大学毕业后,罗锡文满怀憧憬准备进入无线电领域工作,但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个玩笑,他被分配到了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从无线电到农业机械,巨大的专业反差并没有使他气馁,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拥抱生活。他说,1970年至1979年,在农机厂的九年,对他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因此与农机结缘。9年间,不仅与工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还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工厂的9年中,他干过很多工种。他干的第一个工种是在铸造车间将100多斤重的铁块或焦炭从地面挑到三层楼高的冲天炉加料口旁,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他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他建议造一个皮带运输车,车间主任同意后,他和几个工人很快就加工了一台皮带运输车,从此,他和工人都不用挑铁块了。他说,这可以算是他的第一个小革新。他干的第二个工种是抬铁水包,就是将刚熔化的、1400多摄氏度的铁水抬到铸造砂型边。100多斤重的铁水包两个人抬,300多斤重的铁水包4个人抬。这个活不但很累,而且很危险。他又设计了一种轨道车,将工人们从这种危险中解脱了出来。他在机加工车间干了五六年,车间里的机床,包括车床、钻床、铣床、刨床、滚齿机和磨床他都开过。他在工厂先后参加过和面机、拉管机、铸管机、冲床、摩托快艇、发电机、插秧机和薯类打浆机等十多种机器的试制。
9年中,他多次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铜仁县的劳动模范。1978年,他研制的锦江18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获得了贵州省科技大会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科技奖项。
砥志研思
“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这是罗锡文对农业机械化的诠释,也是他的心愿。
对于自己钟爱的农机事业,罗锡文这样评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永恒的事业,我能为我国农业、农民和农业机械化事业做点事情,即使是从‘天上’掉到‘田里’(罗锡文原来学的是无线电技术,现在从事的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所以熟悉他的人开玩笑说他是从‘天上’掉到了‘田里’),我也永不后悔。”
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炎炎暑日,赤脚站在田中,亲自操作机器,是罗锡文最真实的写照。为了优化水田耕整机驱动轮设计,1991年至1992年间,15个月中他十三去湖南做试验;2013年,他八次去新疆进行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试验。
他的学生说:“每次做试验,罗老师都会卷起裤脚,赤脚下田。”罗锡文说:“只有两只脚踩在泥中,才能判断你设计的机器下田后的作业情况,才会知道应该怎样改进。不下田,我们设计不出最好的机器。”正是这份务实求真的科研精神和甘于奉献的三农情怀,激励他在农机科研中取得了多项成果。20世纪70年代,他研制成功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研制成功甘蔗深松机,可使甘蔗增产20%、含糖量提高2—3个百分点;90年代,他研制成功电磁振动式水稻精量播种机,提高了播种精度。
罗锡文的研究领域从农田精准平整、水稻精量直播、水田高地隙宽幅喷雾、再生稻收获、农业机械导航到农业航空技术等,涉及水稻生产的耕种管收环节。
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同步开沟起垄精量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精量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精量穴播的“三同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水田激光平地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功的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突破了十大关键技术,取得了3项创新成果;他积极推进我国农业航空的发展,牵头成立了全国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他的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发表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2017年,“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2018年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亲切握手。2018年,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授予他“中国农机工业功勋奖章”。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他“广东农机化改革开放40年杰出人物”。2019年,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论述暨纪念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60周年之际,他被评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60周年杰出人物”。
罗锡文积极参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咨询工作,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交的关于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业航空的两份建议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批示;他提出的我国农业机械化要“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坚持两项发展原则,落实三项重点任务”(3-2-3)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有关领导的肯定。
诲人不倦
罗锡文治学严谨,一门教了多年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他仍认真备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每堂课都当作第一次上讲台,教材上一节课的内容他要在备课本上写上近10页,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忠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既讲授传统的经典理论和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又介绍本课程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他不断探索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罗锡文是“农业机械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国家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主讲了10多门有关农业机械的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他还主编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下册)》等教材和专著6部。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罗锡文极为重视人才培养,以培育新一代农机科研人为己任。他说:“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是创新,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也是创新。”他强调只有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才能设计出先进的农业机械。因此,他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他常常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让学生先谈他们的想法,然后逐步启发学生的思维。他至今指导了11名博士后、57名博士生和64名硕士生。其中1人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后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7人获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7人获华南农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8人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和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
罗锡文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在他的指导下,一批青年教师成为了农业工程学科的骨干教师,其中1人获广州市青年科技创新奖,1人获2008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人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9人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罗锡文曾担任国务院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教育部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他关心、支持和指导国内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锡文院士以务实、创新的科研精神,为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严谨、求真的治学和育人态度,言传身教,为我国培育农机人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华南农业大学的“丁颖精神”,这必将鼓舞、激励更多的华农人砥砺前行,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