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结满枝
——记著名土壤学家谢申教授
来源:《稻花香》     发布时间:2019-11-09     点击量:468

谢申教授(18981990),男,汉族,广东省电白县人。华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著名土壤学家,我国土壤科学奠基人之一。谢申教授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我国土壤调查和红壤利用改良的先驱。他早年参加土壤调查工作,足迹遍布广东、云南的平原山川;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橡胶宜林地勘察,为我国发展橡胶种植事业作出了贡献。谢申教授还指导广东省土壤普查工作,研究热带亚热带土壤资源,为红壤利用改良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土壤学界就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谢申教授撰文简述的观点代表了土壤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谢申教授在国内外土壤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建国初期是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广东分会理事长。他从事教育工作60年,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学部主任和农学院农化系主任,华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主任等教育行政职务。谢申教授是无党派人士,他热爱人民,关心国家建设,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立下为农志,苦学业有成

谢申,字崧生,18988月生于广东省电白县观珠区石湾乡的农民家庭。父亲谢瑞书以务农兼营小商贩为生。他从小就随父母在农村生活,目睹当时农业技术的落后状况,从而立下为农业科学献身的意愿。

1920年,谢申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广东唯一的公立高等农业学校――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选读农学科,农业化学门(专业)。由于他学习勤奋,深受系主任利寅教授的赏识。在校学习期间,曾先后在校刊《农声》上发表了《作物之轮栽》《绿肥之研究》等10多篇学术论文,显示了他在学生时期对土壤肥料科学的热爱和成就。

1924年,广东大学成立,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广东大学农科学院(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谢申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就读于该院农化系。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取得学位,成为中山大学第一届毕业生。谢申深得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教授的器重,聘任他为助手,在丁颖教授指导下进行水稻土壤地力研究和肥料试验,从而为土壤肥料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先后在广西和广东省农务局和农业试验站任技正,并于1930年回到中山大学广东土壤调查所,在土壤学界老前辈邓植仪教授领导和指导下从事广东省土壤调查工作。

1935年夏,谢申受中山大学派遣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壤学硕士学位,1937年学成回国。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土壤调查所技正、所长,中大农学院教授、农化系系主任,中大研究院土壤学部主任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系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华南农学院,谢申教授任土壤农化系系主任。

我国土壤调查和红壤利用改良的先驱之一

谢申教授是我国土壤调查事业的先驱之一。1930年我国在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土壤研究室,同年,广东设立广东土壤调查所,这是我国建立土壤研究机构的开端(谢申,略谈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农史研究,1980年第1卷:94103)。1932年广东土壤调查所从广东农林局改属中山大学农学院后,谢申就参加了中山大学土壤调查工作,至1938年,先后完成广东省东莞、高要、大埔、蕉岭、增城、宝安等28个县的土壤调查,撰写并以“谢申”署名发表了部分相应的土壤调查报告;广东省史无前例首次分县编辑成土壤调查专刊并附十万分之一着色土壤图先后出版,作为本次土壤调查成果。由于日本侵略占领广州,中山大学被迫迁移,学校师生迂迴于云南、湖南、广东粤北山区,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谢申教授不畏艰难,坚持开展土壤调查工作,完成了云南澄江等地的土壤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谢申教授已年过半百。1951年秋,他满腔热情地率领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高年级学生,参加由华南垦殖局主持组织的橡胶宜林地勘察队,与青年学生一起跋山涉水,足迹遍及湛江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完成两地区的土壤性质、植被、气候条件等自然生态因素的调查,提出了宜种橡胶与热带经济作物的实施意见,为开发我国橡胶事业和湛江、海南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宜林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58年初,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开展以摸清土壤底细,充分发挥土壤增产潜力为目的的全省性土壤普查。实行领导、技术人员、群众三结合的普查工作路线,这是全国首创的土壤普查方法。谢申教授积极热情支持并以华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系主任的身份参加广东省土壤普查协作委员会,协助、指导广东土壤普查工作。在谢申教授领导下,先后派出土壤农化系教师和1958年毕业生参加该项工作,成为广东土壤普查工作的骨干力量。195810月份在广东省新兴县取得成功经验。中央农业部和中国土壤学会肯定这一经验,并决定在广东省新兴县召开全国土壤普查鉴定现场会议,推广广东土壤普查经验,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任务。1958年的土壤普查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地资源调查,也是对农民群众耕作改土、鉴别土壤和施肥丰富经验的全面总结。根据普查资料所制定的广东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育高产稳产土壤的规划,对广东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并在农民群众中普及了土壤科学基础知识。谢申教授主持的华南农学院土化系土壤资源调查组所参加的1951年橡胶宜林地勘查、1958年广东省土壤普查为主要内容的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谢申教授从1923年发表《厮肥概说》(广东农林季刊,1923年第4期第1卷:818)首篇研究论文起,就致力于华南红壤肥力演变、土壤肥力培育、低产土壤特性与改良利用的研究。他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土化科技人才培养任务,同时又认真地调查了广东省兴修农田水利、垦荒造田以及农田基本建设和红壤开垦利用的现状。从1958年开始,先后进行了“探索新垦红壤与水稻土在不同耕作条件下肥力演变规律研究”、“丘陵红壤在不同作物配置下肥力发展规律研究”、“新垦红壤施用磷肥效应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他一向对科学研究工作严肃认真,求真求实,亲力亲为。多年的艰苦努力,潜心研究,各项课题均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后因故被迫终止了研究。1978年“科学的春天”又激发了已届耄耋之年的谢申教授为土壤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的精神,他继续指导中青年教师进行“新垦红壤几种不同利用方式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和“新垦红壤栽培花生对氮、磷、钾肥、石灰、有机肥和钼素效应研究”等课题研究。同时指导研究生对新垦红壤利用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他最后招收的研究生硕士论文研究课题“新垦红壤稻田的供氮能力与水稻黄化关系”,充分体现了谢申教授对红壤开垦利用研究的特别兴趣。

坚持土壤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展了全民性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积累了大量耕作土壤资料,也总结了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判别土壤、改土、用土的丰富经验;农业八字宪法发表,又把“土”列为首位。土壤科学工作者得到深刻启示,认为要迅速改变土壤科学脱离生产实际的现状,提出了建立“中国农业土壤学”,从而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在我国土壤学界对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内涵及其互相关系等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争论,揭开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讨论中,一些土壤学界学者认为农业土壤与自然土壤形成过程的内部矛盾不同,把农业土壤与自然土壤完全对立起来,不顾土壤客体存在自身规律性,过分强调人为因素在农业土壤形成等方面的作用。谢申教授关注并参与了本次讨论,全面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他在研究众多学者在专业期刊发表的不下上百篇讨论文章和他在这期间接触不少同行的议论观点后,统揽众见,把讨论的问题,各自的见解归纳为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关系、肥力特性、形成过程、命名分类、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学”应否改为“农业土壤学”等5个问题,撰文阐述他的观点(谢申,对农业土壤一些问题的商榷,土壤通报,1963年第6卷:2324)。谢申教授在文中引述我国古书“万物自生者则言土”,“人所耕而树艺者则言壤”的说法,正好是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统称,他认为应该接受这个遗产。谢申教授坚持认为农业土壤与自然土壤都是土壤整体中的个体,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农业土壤学只能是土壤学的部分内容;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经济肥力之间没有本质上区别,经济肥力是由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所构成;土壤是由五种自然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形成过程;分类命名应该统一;不能以“农业土壤学”代替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学”。这些观点代表了我国土壤科学界数十年来坚持正确发展土壤科学的基本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谢申教授敢于坚持真理,顶着逆流,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著是难能可贵的。

谢申教授一生发表论著40余篇(部),涉及了土壤肥力、作物施肥、作物生长障碍因素的土壤环境、农业生产布局、土地资源调查等许多方面。

执教五十载,为国育英才

1937年谢申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即回国踏上中山大学农学院教坛,曾主讲过土壤学、肥料学、土地管理学、土壤分析、农化分析、土壤肥力专题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编写了多种教材供历届学生使用。这些教材在教学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谢申教授从教50年,受他熏陶的莘莘学子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他们中的大多数己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或学科、学术带头人。他培养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国内外土壤肥料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如张守敬教授、周呜铮研究员等。

谢申教授不遗余力地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直至84岁高龄还在他亲自培养的最后一位硕士学位认证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感到无比欣慰。

谢申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对能为祖国培养出大批优秀农业科学技术人才而感到自豪。以他在86寿辰之际写下的“欣逢盛世晚年时,桃李芬芳结满枝”的诗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老人从事50余年教育生涯所获得的特殊喜悦之情。

谢申教授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他所从事的土壤科学事业。数十年如一日,他把炽热之心献给祖国农业教育事业与土壤科学研究,因此,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和信任,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第三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和名誉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广东分会理事长等职务。在这些工作岗位上,谢申教授都尽心尽职,荣获了农业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广东省农业厅、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学会、广东省农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广东土壤学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或奖励。

谢申教授的敬业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晚辈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