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焘:从华农到浙大,走好自己的大学路
来源:2020年人物专访     发布时间:2021-11-09     点击量:290

对龚焘的初印象,源于他略显俏皮的卡通微信头像,而头像的可爱风格却与他朋友圈封面中一个旅人行走在茫茫沙漠中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龚焘把这个朋友圈封面视为成长缩影:“很多的路需要自己一个人去走,就像图片里的人走的是沙漠,那条路并不好走,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从“孩子王”到“竞赛能手”

童年时的龚焘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经常带领着小伙伴到处去玩,喜欢组队,也乐于把好东西跟大家一起分享。

也许是因为童年有趣的经历,龚焘的团队领导能力就这样逐渐锻炼起来。大学四年,龚焘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竞赛,也斩获了不少奖项,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场并没有取得很好名次的畜牧场规划大赛。

作为大一的新生,面临着专业知识缺乏、竞赛经验不足的状况,龚焘并没有选择退缩。而专业赛事的难度、比赛的结果如何,他也没有多想。在寻求师兄师姐加入队伍无果后,龚焘决定组建一支纯大一的队伍参加比赛。畜牧场规划大赛专业性十足,这对第一次担任队长的龚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于参加初赛的准备时间不长,在基本满课的状况下完成组建团队、安排分工、打磨项目书等工作,意味着要把空闲的时间“掰碎”来用。龚焘至今清晰地记得,每天下课后到教三与队友一起筹备项目,直到被工作人员清场,紧接着又转场到宿舍继续通宵达旦地讨论。

筹备过程中提前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对队员培养的情谊,顿时让龚焘的疲惫感一扫而光。全心全意的投入也让龚焘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团队成功冲进决赛,成为决赛队伍中唯一的纯大一成员的队伍。

尽管最后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龚焘仍把它当作最宝贵的经历,他把参加竞赛的过程生动地比喻成实验室里做实验:“去发现生活中或者自己专业领域的不足,想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大胆地去尝试去做。”

龚焘回想起获得第三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金奖的项目《牧场智能化设备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也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项目主要通过机器对图像的深度学习,实时监测母猪分娩的情况,工作人员在接收到平台的提醒后,及时来到子猪身边进行护理,避免母猪侧翻压到子猪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机器定做出来后,以我们的能力很难去联系到猪场能够让我们去做设备的调试。”无法进行实地调试意味着无法判断设备的可行性,这个问题困扰了团队许久。为了让设备的精确度更高,龚焘所在的团队通过多个途径联系学院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联系到不少猪场。“我自己去到的猪场就有三四家,到里面调试自己的设备。”

不爱做笔记的动科“学霸”

龚焘与动物科学的缘分实属偶然。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动物科学专业并不在他的规划之中。高考完也很迷茫,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原来有一些曾经认为很喜欢的专业,了解完之后发现它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最后在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家人的建议下,龚焘踏上了动科之路。

大一时,鉴于动物科学需要深入研究的学科性质,龚焘明确地立下了升学深造的目标,这也促使他不断努力学习。

与别人眼中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笔记满满当当的学霸人设不同的是,龚焘有着独特的压缩式学习法。在课堂上,龚焘更注重和知识点的理解,记笔记的手不动,脑子却在飞快旋转。有些同学上完课之后笔记很满,我上完课后书本却好像新的一样。龚焘习惯把复习计划到最后的一两周,在补充笔记的同时更高效率地学习。

大二的暑假,龚焘在实验室呆了整整一个月,每天在实验上花费的时间至少有9小时。七八月份正值高温,闷热的实验室,加上前期的实验需要打开加热器,龚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瘦了足足十斤当时真的是挥汗如雨!

龚焘对充满历史底蕴的事物带有偏好。为了让自己更快进入学习的状态,龚焘很少到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自习,而是更为中意教一教二里老旧的教室。他笑称,复习周的图书馆要排很长的队,老旧的教室会给自己一种氛围,环境会更好一些。

距离教一不远处的校史馆,在龚焘的心中也占有特别的位置。每次复习到疲惫的时候,龚焘总会走到校史馆看看。古建筑带来的厚重感会让我的心静下来,得到沉淀,可以督促自己去学习。

华山的运动场经常出现龚焘的身影,夜跑是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在龚焘看来,跑步并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让学习的效率提高。特别是在复习周时,晚上从自习室回来的龚焘总要到华山运动场跑上几圈,出一身汗以后回到宿舍洗澡又接着开始学习。

因为不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取得保研资格,龚焘做好了保研和考研同时进行的两手准备。为了能够抢到教学楼自习室的座位,龚焘凌晨五点多起床,和考研的室友一起到自习室门口排队。

备考研究生的日子一天天过着,直到中秋节的那天晚上,龚焘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感。平时自习室里面人还挺多的,但中秋节那天人很少,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两个人的样子,可能大家都去过中秋了。在这个特别的晚上,龚焘拿出一篇又长又难的英文文献,给自己定下了通读并理解的学习任务。

与社会“温和”接触

四年来,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三下乡支教等,龚焘都没有落下。他把社会实践看作是自己与社会接触的温和方式。“参加社会实践没有说让你直接进公司实习,或者直接去经历社会的‘毒打’来得那么猛烈,我会觉得这些对步入社会有好处,是一种温和的方式让你慢慢去适应社会。”作为一名党员,参加社会实践也是源于龚焘内心对党员责任的执着坚守。

“虽然说是服务,但也是一种获取。”龚焘充分利用大学的每个假期,把握住一个自我提升的重要节点。在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活动中,龚焘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给他们提供帮助。支教过程中与同伴的友谊,与小朋友培养出来的“师生情”,都深深印刻在龚焘的脑海里。

平时,龚焘经常在学业、项目、社团组织三者之间连轴转。被问及忙碌的大学生活是否有压力时,龚焘坦言道:“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做完这个你就接着做下一个,反而是中途闲下来的时候心里会感觉到压力比较大。”其实常被别人称作“学霸”的龚焘,也经历过迷茫的低谷期。

大二时龚焘一度推掉很多学生工作,他把这段日子形容为整个大学生活中除了疫情期间外最闲的一段时间,可是闲下来的日子并没有让龚焘尝到任何的甜头。“别把迷茫当作堕落的借口吧。”

“越努力,越幸运!”这是龚焘的座右铭,也是他大学四年生活的最好印证。

在龚焘看来,这句话说的不是结果,而是一种态度。“我不看重结果,我只注重努力的过程。并不是说努力就有结果,我只要努力了,我享受努力的过程,那么我一定是会有收获的。”回顾四年来取得的成绩,龚焘心怀感激。他感激大一以来拼命的自己,也感激出现在他身边的“贵人”。与优秀的人为伍,让他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了可以拼命努力的方向。

面对毕业,龚焘坦言:“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办法跟四年的大学生活好好告别吧。”返校已经十多天的他,因为协助毕业生离校相关工作的机会能跟不少同学见上宝贵的一面,也算是弥补了这个特殊毕业季的一点小遗憾。

尽管大学的四年不是安排得特别充实,龚焘却在每个阶段都完成了该做的事情,在努力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他说:“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论结局与否,至少我仍在前行。”

20209月,成功保研至浙江大学的龚焘将在西湖河畔续写着他与动物科学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