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想要什么礼物?”
妈妈在电话的那头问,连海翔的回答是“东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5月13日她生日那天,她把“来得刚刚好”的录取通知书紧紧攥在手里。
大学四年,她总在突破自己的“上限”,兴致盎然地与这个世界交手。但她也一直坚守内心纯粹,热爱文字,用心生活,传递爱和力量。
连海翔,中共党员,艺术学院2016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班。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校二等奖奖学金4次;国家级第四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入围奖;国家级第四届畲族服饰设计大赛优秀奖,并且作品《畲乡赋》被浙江景宁畲族博物馆永久收藏,获收藏奖;国家级黔南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入围奖;校级华农“十九大”“树理想,重品行,守纪律”个人征文比赛一等奖;2018年发表论文3篇;荣获“校级优秀信息员”称号。
“跌跌撞撞但也有幸运女神的眷顾”
“嘟嘟嘟...”
2018年的3月8日,连海翔正在上工程训练课,手机响了好几次,她看着一串来自“浙江杭州”陌生号码,“肯定是骚扰电话”,她想都没想就挂断了。
原来那通电话是“幸运女神”拨过来的。对于当时才大二的连海翔来说,在准备作品的那个寒假,即使将别人过年的时间都“偷来”埋头画图,她也从没想过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大赛的官网上,成为那1161份作品中脱颖而出的52。回想起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瞬间,她用“骄傲、惊喜、惊慌”这一连串的词来形容,“原来努力是可以被看到的。”
作品入围了,这意味她获得了参加“第四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后续成衣制作环节的资格。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困难才刚刚开始。
尚未系统地学习过与制作服饰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连海翔没有独立的成衣能力,对图纸和成品更是一无所知。怎么办,一个完完全全的“小白”两周要完成3套服饰的制作,就像被“逼上绝路”一样,她整个人陷入惶恐中,“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面对一周五天几乎被排满的课表,连海翔只好拼命挤压时间,将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做衣服”之中。
那段时间,连海翔满城地跑、不停地问,却接连遭到无数个工作室的拒绝,“不好意思,我们订单太多了,你找别人吧。”,恰巧撞上毕业设计制作的高峰期,许多工作室已经接下了不少学生的订单,对于连海翔三件衣服的请求,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在她的死缠烂打和坚持不懈下,终于有工作室勉强答应了。
趁着早上1、2节没课,她要早起赶去里离五山将近9个地铁站的中大轻纺城,跟版师沟通,看着他们打版、裁衣服。匆匆赶回来上完3、4节课后,她“饭都来不及扒两口”,铃声一响就拎起书包往公交站冲,到了工作室也只能蹲在门口等师傅吃完饭再回来帮她修改衣服,“不敢去吃饭,一走开就会有人插队,会拖慢衣服的进度。”这是她那段时间的常态。
她每天在华农、中大、晓港三点来回奔波。被工作室以各种借口拖延着本就不多的时间;在布料市场和老板“磨破嘴皮”砍价,软磨硬泡;坐在车衣师旁边“盯着”师傅裁了3天的衣服。与此同时,连海翔还要应付学校的各种课程作业和考试。
那段时间连海翔曾经两天完全不进食,几乎每天的第一餐都是在晚上甚至凌晨,连续通宵过3个晚上,体力和精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整个比赛下来,她瘦了整整15斤。
那一个多月连海翔陷入了无限的恐慌和无助之中,课程、绩点、作业、比赛,还有远在家乡那头父母的期望,她有时晚上焦虑到失眠。
但,幸好有“贵人相助”。
有一天连海翔在学校的工作室改完版后,服装版打印机意外“卡壳”了,修好至少要两天,这就意味着衣服的进度要被拖慢两天了。“不然跟我回家吧,我家里也有打印机。”版师刘师傅知道后,主动询问她需不需要帮忙。在连海翔的连声道谢下,刘师傅帮她打印了3套衣服的样版,花费了将近200块钱的打印纸却分毫不收,刘师傅夫妇俩还挽留她一起吃晚饭,那顿饭算不上丰盛,都是青菜、土豆等一些家常菜,但连海翔却觉得“那是我近两个星期以来吃得最好的一顿了,比妈妈做的还好吃,”她至今仍记得菜的味道。
吃过饭后天已经黑了,她抱着十几米的样板纸准备离开,夫妇俩却坚持要送她下楼,“小姑娘,路上小心一点。”他们在身后叮嘱着。离开两人的视线后,连海翔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那段时间爸妈都不在身边,他们都不知道我的苦,但是刘师傅他懂。”
即使离一针一线将设计图完全还原成实物还有一定差距,但至少她完成了这个原本看起来不太可能战胜的“艰巨的考验”,一路上有泪水有汗水,“对我来说,有收获就足够了。”
4月15日,连海翔拖着一箱子的梦想奔向杭州。
“2018第四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演出正式开始”主持人的报幕声落下,演出开始了。那天景宁的阳光很好,舞台很美,观众的掌声很热烈。连海翔看着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饰在台上走秀的模特,就像“梦想落进现实一样”,她直言“很骄傲”。
最终连海翔获得了第四届畲族服饰设计大赛优秀奖,作品被浙江景宁畲族博物馆永久收藏,获收藏奖。尽管连海翔对这三件精心赶制出来的“宝贝”非常不舍,但她觉得“博物馆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处。”
回想起大二这一路的艰辛,连海翔直言“苦”,但正是因为那段时间的磨练,让她的抗压能力“更上一层楼”。“现在我就算加班到晚上10点多,都觉得还好,因为之前吃过太多苦了,现在的苦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
这场奇妙且艰辛的旅程,连海翔总算是在摸爬滚打中捱过来了,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这对于才大二的她来说,“精彩才刚刚开始”。
渴望突破的“传统文化狂热者”
也许是兴趣使然,连海翔好像和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结。
聊起传统文化,连海翔话闸子的开关就像突然被拨开了一样,兴致昂扬。她从大一的粤绣大创项目、大二的畲族服饰传承,讲到潮汕的包梗绣元素,还有挑战杯的广州戏服项目,“我发现我好像有点离不开传统文化,离不开刺绣了。”
大二的时候,连海翔偶然看到朋友发的一条招募大挑队员的朋友圈,“广州戏服”、“传统文化”,她突然坐直了身子,这上面的每一个字眼都深得她心,“必须去试一试!”她立刻找到朋友,表达了自己的急切想要加入的想法,详细地发了一堆简历和作品给朋友。
这位“传统文化狂热者”,对一切关于传统文化的事物充满热情,再加上“可以为了做一件衣服连续通宵三天”的执行力,让她在这类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都获得了不少奖项。
但这一次,比起再一次走“纯中式”风格,连海翔想“来点突破”。
连海翔的毕业设计是她“想突破”后的第一个新尝试,“我之前的设计的衣服都很民族风,一眼扫过去,染色染得很到位、绣花也绣得很好,仅此而已。”
但这次,连海翔赋予了毕业设计更丰富的“内涵”,不仅联系了疫情,还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的轮廓结合了起来,她觉得“这两者能碰撞出一些新的东西”。
在服装工艺的制作细节上,皮革雕塑也是连海翔学习的新技能。皮革是她一锤一打完成的,成衣也是她一针一线缝制的,裁割、雕刻、上色固色、磨边打洞缝纫,每一步她都遵循匠人精神去完成。
“纯手工打造是最大的骄傲。”就像完成一次挑战一样,有些难,但她成就感满满,乐在其中。
用心生活,传递爱
连海翔个人公众号的第一篇推文,记录的是她参加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的经历。
“趁着自己还记得,想用文字将当下的感受记录下来。”
公众号是独属她的一方小天地,可以碎碎念,可以满足她一切的表达欲,“就算没什么人关注我的公众号,但我写下来就已经很满足了。”她大学四年几乎所有的经历,在公众号都有迹可循。
她喜欢长篇慢悠悠的文字,喜欢一个人到处旅行,走走停停。
博物馆、寺庙、古建筑群等都是连海翔旅游的必打卡之地,这些地方安静的氛围能让她“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文化氛围和慢生活。
“每去一个城市我都会先去当地的博物馆。”她了解一个城市是从博物馆开始。“博物馆浓缩了整座城市的历史与过往,里面很安静,都是在用心感受的人。”
在公益这个方面,连海翔觉得“将自己得到的善意传递下去,传递不断,希望就不会断。”她始终记得小时候在廖乐年老师课堂上拾得的信心和勇气。
小的时候连海翔不敢表达自己,英语里还夹杂着一些家乡口音,但在廖乐年的影响下,她有了勇气到站到台上演讲,还获得了二等奖的成绩,这对于初中的连海翔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恩师廖乐年的影响下,连海翔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支教和志愿活动,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小朋友,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小孩们的淳朴和善良。她至今仍记得那些感动:18年课后小朋友们用歪歪扭扭的字对她表达的善意;还有在贵州支教临走之际,一个女孩走了很久的山路来送她们......
这些正反馈的“小温暖”也不断在他们之间传递,“希望他们能充满希望,成为更优秀的人。”这是连海翔对小朋友们的期许。
这四年她一直紧绷着神经,比赛、论文、社团、志愿她一项都没落下。如今收到以纺织科学与工程闻名的东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让她“忐忑不安”的心落地了。而回忆起参加夏令营前的感受,连海翔直言“最清晰的是紧张感,出发前一周紧张到没办法吃饭。”
东华大学是一个被她小心翼翼保护的梦,她的大学四年更是“奔着保研东华去努力”的。
而对于下一场未知的旅程,她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