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迪:突破舒适圈,学习工作两不误
来源:2020年人物专访     发布时间:2021-11-09     点击量:423

热忱、开朗,和善

是很多人对杨雪迪的第一印象

这个大三的女生

已经拥有了一份颇为亮眼的成绩单:

绩点4.25

数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

和团队一起,获得“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研大赛一等奖

刷新了华农在这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

带领团队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

获得省级重点支持

荣获华农第六届本科生“模范引领计划”之

“学干之星”标兵奖

……

她不仅是个学霸

还参与了大量的学生工作、志愿活动

在学习和工作之间,杨雪迪游刃有余

 

 学业:勇于突破舒适圈 

2017年的夏天,毕业于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的杨雪迪,抱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选择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启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筑梦之旅。

“刚来学校时主要走家具设计方向,后来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还是想将理科知识与工科结合,就果断的改成了材料方向。”在学习这条道路上,杨雪迪始终有着自己的选择和思考。

然而,如此有主见的杨雪迪在学习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大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她就曾经因为不适应大学的考试模式而失利。那一个寒假,本该好好享受年味的杨雪迪坐立难安,她迟迟不敢查询自己的成绩。

杨雪迪暗暗发誓,不要再重复这种紧张和焦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半年之后,她收获了4.25的绩点和多门课程年级第一,这是对这份拼搏最好的回馈和证明。

在保持着本专业学习成绩长期优异的基础上,杨雪迪更想突破舒适圈。于是,在大二有机会选择双学位的时候,她果断地选择了法学。在杨雪迪的心中,成为一个知法懂法的人尤其重要。

学习双学位并不只是挂在嘴边的乐趣与轻松,在这条道路上顺利前行需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在期末,同专业同学只用复习三四门,而杨雪迪却要焦头烂额地同时准备八门课考试。“确实很辛苦,但其实只要提前准备,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杨雪迪乐观地说。

除了提前准备,杨雪迪还与记者分享了一个令她保持对学习高度热情的秘诀:逼自己一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只要充分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就可以掌握这门课的80%。”记笔记、提问题、常质疑,高度自律的她紧跟课堂步伐,在思考中获得知识的吸收与升华。

同时,为了督促自己学习,她从大一就开始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作为学习委员,就要承担起跟督促别人做作业及一些沟通的任务,我就不可能逃课,也会认真做榜样。”在杨雪迪心里,无论是坐第一排还是担任学习委员,都是逼自己走出舒适圈的方式。

人生之路其实就是“逼”着自己走出来的,杨雪迪就是这样,不断突破舒适圈,尝试走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在舒适圈外等待她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承担:身兼数职的提灯人

在学习之外,杨雪迪更注重用实践培养自己实干的能力。她先后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党办信息部部长、材料与能源学院2017级年级管理委员会委员、青马工程5班班长、2019级新生兼职辅导员......

在校党办信息部担任信息员时,杨雪迪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身边的事情,身体力行地展开了数次调研。从制订方案到管理档案,由繁到简,由粗到细。她都从不推诿,拥有实干精神的她用行动佐证着自己的信念。

同时要做这么多工作,常人往往分身乏术,杨雪迪就没有崩溃的时候吗?面对记者的疑惑,她笑着说:“其实在焦头烂额的时候也有想过放弃。但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这工作是自己选的,是我应当承担的,所以坚持。”

要如何平衡好学习和工作,更好地管理时间呢?杨雪迪和记者提到了“象限时间管理法”,通过“象限时间管理法”画xy轴的方式来区分任务的优先级,做最为重要的事。杨雪迪又补充道:“实在协调不开的情况下,我也会寻求身边人的帮助。”

帮助与被帮助一直贯穿着杨雪迪的大学生活。一路走来,身边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点亮了她理想的灯塔。而杨雪迪也在大三时选择担任一名新生兼职辅导员,用光明和温暖驱散新生心中的迷茫。

杨雪迪身边有过太多人因忽视学业,过度放纵自我留下了后悔。她不想让师弟师妹体会这种感觉,所以始终督促他们好好学习。“不要挂科”成为了杨雪迪对新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除了精神上的鼓励,杨雪迪更将自己的爱付诸于行动。今年军训,出于对新生低血糖和感冒的担忧,她亲手包装了一份份爱心包。打开爱心包,映入眼帘的是喉宝、话梅糖、豆奶、还有暖宝宝.....“有的暖宝宝没用完,他们就和我说下一个冬天再用,我就很开心。”

“幸好一路走来,我算是合格了,没有辜负了他们。”回首大半个大学生涯所做的工作,杨雪迪感到欣慰。不论是学生干部,还是兼职辅导员,她都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博观:在“三下乡”中成长

除了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不敢松懈外,杨雪迪还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她带领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在“三下乡”活动中体验着夏日的炎热和充实。

大一期间,凭着初生牛犊的闯劲与勇气,杨雪迪作为发起人主动申报一项“三下乡”活动。然而,满怀动力与信心的她,在前期准备便遇到难题。

工作的复杂和繁琐程度大大超出她的预期——“当时最主要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寻找联系实践地点和接收单位,要与对方学校沟通时间、人员食宿问题等;二是前期立项书撰写很复杂,恰巧遇上期末复习周,两座大山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杨雪迪回忆道。

凭借一股“不认输、不服输”的劲头,详细而严密的立项书使她的项目成功得到校级立项,并被推荐为省级重点团队。

到达当地后,美丽的自然环境让她眼前一亮。蓝宝石一般的天空,纯洁得不含一丝杂质,校门口的小河宛若是绿海波涛的舞台,水牛自由自在生活。这样一个“桃花源”,养育出了一群民风淳朴的村民。

然而,毕竟少有异乡人跋涉这片土地,孩子的家长们面对杨雪迪一行人开展的活动也有一丝不信任与不放心,面对这种情况,杨雪迪与她的队员们挨家挨户的说明情况,表明身份。令杨雪迪欣慰的是:“后面就逐渐有家长带孩子来学校参加活动。我们非常感谢家长们的信任,使支教活动可以顺利开展。”

在三下乡活动进行期间,他们成功为当地学生募集到500本书、150套学习用具,并成功开展了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电影下乡等活动。

在支教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他们也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查,与村民们交谈,拿到可靠一手资料,为扶贫脱贫工作尽一份力,发一分光。

在杨雪迪的带领下,团队被评为2018年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省级重点支持团队,并在团中央学校部举办的三下乡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报道奖。

安徽清水村之行让杨雪迪获益良多,大二的她更加游刃有余地带队参加“井冈山,中国梦”的三下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杨雪迪数次前往朱毛故居与革命烈士纪念馆,穿着军装的她听着讲解员将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娓娓道来,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她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一些想法,“做事时无需顾虑太多,只管勇敢往前冲。”

躬行:竞赛小先锋

双学位的学习、学生工作、“三下乡”等活动似乎已经填满杨雪迪的日程表,但校内外大大小小的比赛中也少不了她的身影。比如深受学生欢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

大一下学期,她就早早地决定要参加大创项目锻炼一下自己。深夜里,她在电脑前翻阅论文、查找资料;实验室里,她一遍遍地记录数据、纠正偏差,第一次从头到尾全权负责实验流程的设计,虽然辛苦,可她乐在其中。

时间悄然而逝,大二期间,杨雪迪带着她的课题满怀信心地申报了大创项目。“当时自我感觉准备地比较充分,所以我把这个课题的立项目标定在省级甚至国家级。”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最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心里的落差让杨雪迪感到沮丧、失落,但很快她便重新振作起来。

因为她明白,历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课题无法更进一步固然令人惋惜,但在实干的过程中,她收获了导师的关怀、团队的合作、个人的成长,这些东西让她更快地成长起来。

在专业课之余,杨雪迪也乐于探索新的领域。大二期间,一门叫木材商品学的课程激发了她对营销学的兴趣,抱着大胆尝试的态度,她报名参加了“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虽然这不是我本专业的学科,但也不能拖累队员,必须做到自己最好。”

她与团队成员们,一边学习一边改进,朝着目标摸索前进。他们在前期的问卷设计上便花费了许多时间,激烈的讨论、精细的验证、匆匆忙忙地奔走成为她的常态。

最后,参赛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市场调研大赛总决赛一等奖,杨雪迪笑了笑,十分谦虚地把成功归结于有靠谱的队友和“好运气”。

远航:心有所向,未来可期

在向前冲的间隙,杨雪迪偶尔也会倍感压力,这时她会停下来去体验生活。杨雪迪最喜欢的就是旅游。记得在大二的暑假,广州炎热的天气以及做实验的高压使她无比渴望给疲惫的身体和心灵放个假。于是她乘着火车,去往远方。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号称黎平第一侗寨,山间云雾缭绕,鼓楼鳞次栉比,如同一个世外桃源。杨雪迪来到肇兴侗寨暂居,每日晨起,都可以看到梯田翻涌起碧绿的波涛。漫步在小镇中,时而买一筐刚刚摘下的新鲜的蔬果,时而在古檐下听雨.......这样的生活使杨雪迪感到惬意与放松。

光阴流转,如今的杨雪迪已经大三,回首过去,杨雪迪欣慰地说:“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幸运,收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遇到的机会都努力抓住了。有一些事情虽然可能做得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没有停滞不前。”

对于未来,杨雪迪也有自己的期许:“要说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大概是希望自己能继续深造,顺利考上研究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