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琳:与“菌”相伴,探索科研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09     点击量:369

如果说,求学是青春成长的重要养分,那么来自兽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的庄子琳在这条路上用丰富的科研、实践、社团充实了她的大学生活,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不悔青春。

小时候的庄子琳总说:“我长大了要成为厉害的科学家。”

喜欢上科研,并于本科期间走进实验室,开启对科研的初步探索,起源于从小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热爱。小学看的百科全书,还有初中的省生物联赛,为她打开了一扇学习生物科学的大门,于是庄子琳下定决心,大学要选择可以从事生物研究的专业。机缘巧合下,她来到了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丁颖创新班,在大一暑假,进入兽医学院刘健华老师的实验室,参与了她人生中第一个课题——“mcr-1基因在宠物源大肠杆菌中的传播机制研究”。

就这样,这位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的姑娘,开始了她探索细菌耐药性的故事。

与“菌”相伴,初登研塔

叮!闹钟准时响起。微光中可见手机屏幕显示着600,庄子琳安安静静地下床刷牙洗脸,蹑手蹑脚出了宿舍门,走向了兽医院楼。清晨的寒气尚未散去,晨光中的兽医院楼显得格外温柔。她匆匆走向无菌操作台,有条不紊地把一摞摞培养基放进无菌台,熟练地拿起接种环,开始了新的与相伴的一天。

科研是一场拉锯战,在这场战役里,需要极强的自律武器与耐心防弹衣。探索的路上总是充满未知和坎坷,从未知里寻找答案是庄子琳最享受的部分,我喜欢实验室是因为做实验让我觉得很单纯,也跟自己的性格比较相符,尤其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杂乱无章的数据里找到有意思的结论,这能带给我满足感。

而一路上遇到的困难也常常让庄子琳叹气,她坦言,自己并不是没想过放弃,大三真的很辛苦,实验特别多,每天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实验不顺利的时候,经常自我怀疑,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庄子琳会心情低落,会沮丧,会不想去实验室,可是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美食,或一场电影解决不了的,有的话,那就吃两顿,看两场。庄子琳不会一直被负面情绪环绕,努力自己的调整状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只要把问题解决了,所有的想法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继续与相伴。

2018年秋天,对于庄子琳来说是另一段旅途的开始,经过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她开始独立承担自己的课题。从9月到12月,庄子琳带着她的组员走遍广州市7个区近50个农贸市场,采了400多份样品,分离出近1000株细菌。辛苦之后,惊喜也随之而来,从来没有在动物性食品中被检测到的一个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OXA-48,第一次出现在了庄子琳分离的菌株中。

这项课题在20193月作为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在广州农贸市场的流行规律研究成功立项,繁琐的实验进程也就此展开,药敏实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接合转移,测序分析,序列拼接,每一部分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而这只是庄子琳科研生涯里前进的一小步。

研途漫漫,潜心积淀

庄子琳偶尔也犯小迷糊,回忆起把配置好的pcr体系放进pcr仪后就匆匆跑去上课,下课回来才发现没有启动程序的失误,以及把接种了细菌的培养基落在无菌台里灭菌的错误操作,庄子琳哭笑不得,当时都傻眼了,又浪费时间又浪费实验试剂。被自己逗笑的同时,庄子琳也吸取教训:实验室里马虎不得,着急不得。

在一次次心态调整下,庄子琳的实验越来越顺利,在20195月底将写好的第一版论文投向期刊,但第三天就收到了拒信,这样的结果让庄子琳十分沮丧。

这时,刘健华老师成了庄子琳的定心丸, “没事,我们再完善数据,重新修改,重新投。

受到鼓励的庄子琳重振旗鼓,整个六月都泡在了实验室,完善实验数据和论文,终于在复习周前把修改后的论文投向了另一本期刊。恼人的夏天带着期末复习周赶来,她一边准备复习,一边为审稿进度而紧张焦虑。

73日,庄子琳考完最后一场试,在准备飞往加拿大参加暑期项目的前夕,收到了期刊审稿人发来的邮件,称论文需要继续完善实验数据,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这个消息让庄子琳感到兴奋,但一想到接下来就要出国,无法在实验室做实验,她有些不知所措。

庄子琳匆忙找刘健华老师商量,最后决定让同组的卢佳勋同学完成这部分实验。身在异国他乡,课业繁重,她总放心不下国内待发表的论文,在得知小伙伴做出来的数据不如预期时,庄子琳为此查阅了许多文献,请教师姐,改变药物种类,忙得焦头烂额。直到传来消息说实验成功了,庄子琳才松了一口气。

917日,凝聚了庄子琳和团队一年来心血的论文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18 IF 5.113)上成功发表。这项研究首次在市场零售肉中发现产OXA-48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初步分析了耐药菌株与耐药质粒来源,并进一步指出动物性食品受耐药菌污染的风险以及人类的跨国活动在耐药菌传播中的影响。

谈起这段曲折的投稿过程,庄子琳的形容是刺激,因为前后所有的事情都无缝衔接,但特别的旅途也会带来特别的感受,庄子琳分享道,能发表这篇论文,不过是我比别人稍微幸运一点罢了。与耐药性研究领域的学者们相比,我只是在海边玩耍偶然捡到一枚美丽小贝壳的孩童,耐药性研究领域还有无穷无尽的未知等着我去探索,我还在科研这座塔下蹒跚学步呢。

实验室之外,校红会的经历也是庄子琳大学生活的重要点缀,和部门同事一起策划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与校外家综中心对接合作,担任服务部副部长管理部门事务,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组织的归属感,认识了有趣的小伙伴,他们也在潜移默化地让我的性格开朗起来。即使社团事务时常会与实验室时间相撞,她也愿意为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挤出时间,投身其中。

在组织生活与实验室项目的磨合中,她学会处理繁杂而琐碎的部门事务,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平衡学习、实验和生活,学会合理安排好日程,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每天晚上爬上床,拉上床帘,跟美丽的世界轻轻道一声晚安,那个时候最幸福。   

良师益友,研心不改

实验科研的路上,庄子琳并不是孤军奋战,身边人所提供的帮助与支持如山间清泉,一点一滴淌进了庄子琳的心田。

大一入学的时候,时间突然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割得支离破碎,课程难度提升了好几个等次,没有明确的目标,这让庄子琳感到非常迷茫。高中的班主任鼓励她多参与,多尝试,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大学的班主任马勇江老师跟她分析未来规划,并为她选择导师提供宝贵建议。

第一次带领她进实验室的师姐,帮助她学习画图软件、分析数据的师兄,曾牺牲周末去采样的师弟师妹,牺牲暑假时间补充实验数据的队友,都是庄子琳在大学科研生涯中一步步成长的见证,当然了,还有陪我去寻找美食,过了门禁下楼帮我开门的室友们。庄子琳会心一笑。

但是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刘健华老师。每当对实验结果有困惑,刘健华老师都会成为庄子琳的指路明灯,耐心引导她看文献,仔细找出问题,并指出需要怎么调整思路。刘健华不只是庄子琳科研路上的学术导师,还是指引方向的人生导师。

在刘健华老师的帮助下,庄子琳从对科研一无所知,到开始与师兄师姐参加项目,再到自己主持科创承担课题,最后能够撰写并发表论文,一路以来留下了歪歪扭扭的脚印。庄子琳永远不会忘记在迷茫期的时候,刘健华老师跟她说的一句话:你要考虑的不是以后住多大的房子,而是未来还能做些什么去解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帮助。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庄子琳,成为了她科研路上的不竭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科研道路崎岖艰难,遥望无边,因而支持二字在这份中显得更加可贵。庄子琳的父母一直支持着她的决定,这种支持让庄子琳在做选择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无论是填报专业时填的动物医学丁颖创新班,还是假期去加拿大参加暑期项目,亦或是选择未来继续深造,家庭的力量一直是庄子琳坚持下去的底气。

在这几年的生活与历练中,庄子琳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感悟。问及对师弟师妹的建议时,她想了一会儿后,认真地说道:首先,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如果还没找到,那就趁年轻多去尝试。其次,找到方向以后,记得要有规划并且认真付诸实践呀。还有哦,本科生离科研并不遥远,喜欢就去做吧。

2020年,庄子琳凭借优秀的科研成绩,获得了学校第六届本科生模范引领计划学术之星标兵奖,排名第一。对科研,她发自内心地热爱,并脚踏实地地去追求,对学校提供了这样好的氛围和平台,她充满感激。

她这样真诚地写道: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没有天才的智商,没有超脱的少年科研背景,我也是一个从普通高中进入华农的普通学生,我也是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实验小白慢慢成长。

希望我的经历和故事,可以让那些苦于无法平衡学业、科研、生活的同学们一点点启发:只要时间管理得当,一切都可以平衡。

可以让那些在科研路上迷茫纠结同学们带来一丝安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可以让那些自我怀疑的同学们带来一点点希望:本科生也可以做科研,本科生也可以做好科研。”

对于未来,庄子琳希望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探索细菌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