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风拂过
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的乡野间时
航天水稻试验田
泛起层层金浪,稻香扑鼻
一颗颗小灵芝从土里探出头
一个个饱满圆润的蜜柚压弯了树枝
……
身穿红马甲的薛思明
奔走田间,仔细观察着
从母校引进的这些新作物
见证它们带给
义合镇变化的点点滴滴
“我就是奔着乡村来的”
薛思明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22届的毕业生,毕业后,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义合,成为广东省审计厅和华南农业大学驻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2021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省审计厅组团对义合镇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华南农业大学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陈建、工作队队员杨哲宇到义合镇。于是薛思明与他们一起,开始了自己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驻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员合影
“我的家乡也是帮扶点,亲戚对家乡的变化津津乐道。这次志愿者招募信息也是妈妈发给我的,家里人很支持我投身乡村工作。”作为华农学子,薛思明也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基层中锻炼实践,于是怀着一腔热忱报名参加了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
“爷爷家在半山腰,小时候经常走在羊肠小道上山下乡,那一段记忆很深刻。”在粤北山区出生长大的薛思明,对乡村生活有着切身体会和独特情感。在校期间,薛思明就经常参加“三下乡”活动,先后前往广东多个乡镇参与基层调研帮扶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
刚工作的时候开展入户调研,薛思明就吃了不少闭门羹,“很多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产品新技术。”面对农户的不信任以及落后思想观念、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人才和技术匮乏等重重问题,薛思明意识到,只有将自己融入乡村,从村民角度出发才能做好各项帮扶工作。
薛思明便下定“要把当地农业琢磨透”的决心,开始忙于奔走向种植大户“取经”,挨家挨户上门做通村民思想工作。 厚脸皮、动嘴皮、磨脚皮……一段时间下来,还是难以改变村民的观念。为了宣传义合镇的农产品,拓宽销路,薛思明和其他志愿者搭建了直播间,“华航香银针”丝苗米、航天米排粉、葛根、陈皮花生、红茶……柜子桌面摆满了消费帮扶产品。
面对镜头,薛思明游刃有余地向观众介绍着,越来越多来自义合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几轮种植收成后,村民慢慢看到农产品的增收,从当初的不接受到现在主动过来寻求合作,想要找更多优质的种苗。”薛思明激动地说,“他们思维观念能发生转变,这一点是让我感触最深的。”
人才是乡村振兴“第一资源”
除了产业帮扶,工作队定期引进学校的专家团队进行病虫害防治及农业技术培训;引进打田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开展科技农业托管的社会化服务。“我们希望在当地培养出一批人才,慢慢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中。”于是薛思明与工作队重点打造义合镇人才驿站,希望通过驿站积极吸引大学毕业生、乡贤等返乡投资创业。
刚开始建设的人才驿站还十分简陋,有的地方连地砖和墙壁都是破的。薛思明和几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拿着设计好的效果图,白天粉墙刷漆,晚上打扫卫生,最终在“三下乡”团队到来之前,建设好了驿站。“当深入基层工作,才体会到什么是基层,越是困难越是体现了为什么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也才能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方方面面带来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他在工作体会中这样写到。
操作航空稻田飞无人机
作为链接专家团队和农户的重要枢纽,工作队依托驿站持续培养和吸引有生力量深入乡村,引入华南农业大学河源义合“永根科技站”、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东源站)”等平台,一批批乡村企业得以在义合顺利扎根生长,累计吸引投资3600万元。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帮扶的工作是有限的,义合镇的发展是长久的。真正的帮扶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起当地自我发展的能力。工作队培养了两个典型案例,分别是返乡创业青年高志源和省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高秀光。从基础农业知识到现代农业技术,从病虫害防治到作物科学管理,从示范性种植到销售推广,他们当上了义合镇新型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同时还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将自己的所学和经验传授给其他农户。
高秀光和薛思明
“现在我们自己也在培养本地人才,引进了这么多先进设备,得培养出更多的机械能手去操作。”高秀光带着薛思明走在自己的示范种植田上,看着面前长势颇好的航天稻,由衷地表示感谢:“现在我们整片田的种植成本降低了,收益也提高了,非常感谢你们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提质增效。”
从人才技术引进到本地培养,农户从外部驱动到自我驱动,工作队的帮扶工作种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实现了由帮扶“输血”到本地“造血”的转变。受薛思明等志愿者的影响,来自东源县的李咏棋2023年6月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毕业后,通过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回到家乡服务,在驻义合镇帮扶工作队学习工作。
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已经结束,薛思明在乡村向下扎根,也在向上生长,他将基层工作的所学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来的一批志愿者。谈及未来的规划,薛思明说:“我可能会继续深造,但最后还是想回归乡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在这段不断延伸的征途上
无数华农人
担负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使命
在基层工作中成长为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工作“行家里手”
为乡村振兴贡献华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