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人生开局
就被命运抽掉一张牌
要怎么“逆风翻盘”?
连续3年绩点第一
获评“华农之星”
保研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
人文与法学学院
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陈心荷
怀揣一个“文学梦”
用行动在自己的人生里
写下励志“大女主剧本”
个人简介:
陈心荷,中共党员,人文与法学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连续三年绩点专业第一,获国家奖学金、丁颖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各2次,校二等奖学金1次。获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2022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校级初赛二等奖,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杯”暨“挑战杯”广东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校内选拔赛二等奖。获评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华南农业大学“模范引领”计划“自强之星”及“华农之星”标兵奖。现已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奋斗不止 梦想不休
虽然2岁时因意外受伤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看似柔弱的陈心荷却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女孩。她说,是文学改变了自己。
在那些不服输不言弃的文字里,她看到了人类面对命运可以有多强大,也看到了自己的双手可以紧紧握住的东西。怀着一个“文学梦”,她考入了华农汉语言文学专业。
“狂者进取”是陈心荷很喜欢的一句话,并以此为座右铭。在刚踏进大学校门的迷茫期中,是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不同的学者对于‘狂者进取’的诠释不同,我认同的一种解释是‘狂者’面对生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改变的方法说起来也简单:将高中的学习习惯带到大学。陈心荷开始为自己的每一天都制定清晰的计划,并严格执行。六点半起床晨读,每天至少学习八小时,积极参加大创项目、全国英语阅读大赛等各类比赛……在大学的校园里,她一边打牢专业基本功,一边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一次又一次走出“舒适区”。
陈心荷参与“自强之星”答辩
命运是不公的,却也是公平的。平均绩点4.52、综合测评年级第一,丰富的竞赛经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将学术论文发表于省级期刊,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22年,陈心荷被评为华农“自强之星”,并参评 2023-2024 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今年5月,她被评为“华农之星”。
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陈心荷对文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她喜欢引用专业老师的一句话:文学不一定能让你活得更好,但可以让你活得更多。“文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带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陈心荷说。
做乡村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作为华农学子,陈心荷从大一时便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专业所学服务乡村振兴。在不断尝试中,她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乡村非遗文化研究之路。
大一时,她联系到了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深入学习了木板年画的历史起源和制作工艺,萌生了结合乡村非遗文化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想法。大二时,有了更多专业基础的陈心荷用语言学视角另辟蹊径,从公路牌、广告牌、街道名称等公共环境语言景观分析入手,提出地方优化文旅路线的可行建议,相关项目获2022年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杯”暨“挑战杯”广东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校级二等奖。
陈心荷与非遗文化传承人合影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陈心荷在大三时和小伙伴们前往广州黄埔庙头村,实地调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府千年庙会“波罗诞”的传承与保护现状。“波罗诞”是珠三角地区为南海神祝融诞辰而举行的民俗活动,陈心荷运用文化空间理论,研究“波罗诞”庙会的文化空间内涵,为“波罗诞”文化的活化与创新提出了9条对策,相关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
从“小萌新”到“大师姐”
大学四年,陈心荷的华农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实践,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她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热心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紧张的学习和竞赛之余,她也爱写些文章,曾以华农花海为灵感,写下《校园“探花”》发表于《羊城晚报》。“这些笔尖的触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诗意的享受。”陈心荷说。
《羊城晚报》刊登陈心荷作品
大学四年时间,陈心荷从懵懵懂懂的“小萌新”蜕变为成熟沉稳的“大师姐”。在各类学习分享会上,她也是“常驻嘉宾”,希望能用自己的故事为师弟师妹们带去启发。
回望这些年,陈心荷说,自己是幸运的。“眼睛的受伤虽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但它也让我更加确切地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与纯良。”怀着这份感恩之心,她还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向社会回馈善意。
“人生非坦途,没有暗礁,不起浪花”
一路走来
陈心荷始终保持着
积极乐观、坚定勇敢的人生态度
在人生这场漫长的旅途中
我们也相信
每一个勤奋、积极、勇敢的你
都将克服种种困难
抵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