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南繁”再次成为农业领域的热词
文件明确提出
要发挥“南繁硅谷”等
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
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什么是“南繁”?
它有着怎样的神奇力量?
今天,跟着5名华农学子
一起下地感受!
他们在海南“逆春运”过年
2025年伊始,不同于尚处在冬日寒冷中的广东,海南岛则是温暖湿润的气象,原野上一派生机。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崖州湾科技城的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下称“隆平生物”)生物育种科研基地正值海南玉米授粉高峰期,5名来自华农农学院的本科生正在紧张作业中: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对于这些第一次亲历“南繁”的“田间新人”来说,这无疑是个挑战。
“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资料显示,全国已育成的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都与南繁有关,80%以上的水稻品种曾通过南繁育成。
玉米试验田
“凭借海南的气候优势,南繁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实现冬育夏粮。”农学院2021级农学专业本科生吕高阳解释。隆平生物来学院招聘期间,他主动申请实习,已经在2024年寒假和小伙伴来过一次海南,实打实地体验了一次南繁时节。今年,在他的推荐下,农学院农学(丁颖创新班)专业2022级游敏、2023级谢玉娜,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徐静怡、2024级陈健睿和司徒亦珊也化身“南繁候鸟”,飞往海南进行为期40天的玉米育种实习。
临近春节,玉米田里的授粉袋特地用了红色,同学们写上“新年快乐,巳巳顺心”迎接新年,另一句“兴农强农,使命未忘”则是对彼此的加油打气。因为时间特殊,每年都有许多“南繁人”留在海南过年,游敏他们这次也不例外。
同学们在田间工作
除夕这天,大家一如往常,早早地便穿上雨衣,在清晨露水最盛的时候下地;吃过中饭,休息不了多久就要赶回去继续工作。恰逢降温,花粉开裂少,不同于以往都是傍晚收工,同学们难得下午就可以回去了。在路上,他们兴奋地讨论着——第一次离家过年,会有怎样的体验?
“其实和在家里过的气氛差不多。这边人很多,非常热闹,也很有意思。”谢玉娜说。晚上,大家和公司的前辈、基地的工人们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玩趣味小游戏。谈笑声填满了屋子,也填满了5颗年轻的心。
假期渐近尾声,不知不觉到了告别的时候。游敏是第一个返乡的,但她仍牵挂着远在海南的同事们:“我们还会讨论有关实验的事。我也很好奇,自己负责的玉米有没有被授上粉,它的成果会是怎样的?”
育种专家向同学们讲述授粉技巧
下地种田,在实践中成长
从海南回来,游敏觉得自己这趟“候鸟之行”来对了:“工作倒逼我从实践去进行理论的学习,实习带教老师也会给我们分享一些行业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我对作物育种的兴趣。”
谢玉娜和徐静怡则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清晰的认知。“通过亲身体验,你可以了解在大田里育种的艰辛;如果你会觉得乐在其中并且能坚持下来,这就是个很不错的选项。”徐静怡说。陈健睿和司徒亦珊还在念大一,能够有机会和生产一线的业内人士交流结识、和师兄师姐们一起下田作业,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经历。
而5名同学的“引荐人”、已经大四的吕高阳则坚定地表示,自己要在作物育种的道路上走下去。“参加南繁是我‘蓄谋已久’的事,我一直在寻找这种深入田间地头实践的机会。我希望通过实践练就强农兴农本领,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期实习生和隆平生物总经理吕玉平的合照
第一期实习生与吕玉平的合照
对于两期华农学子的表现,隆平生物的总经理吕玉平欣喜表示“远超预期”:“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下地劳作,却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认真对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不仅展示出扎实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品质。”
“在同学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人所具有的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让我对中国生物育种事业充满了信心!”他表示,希望未来与华农开展更多合作,校企携手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第一期实习生杨紫嫣拍摄的照片《玉米乘凉梦》
作物育种,华农力量
当前,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中心,种业创新、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国家南繁育种科研基地正在加快建设。未来,这里将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农近年来在南繁育种方面动作不断。
2023年,华农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农作物、畜禽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育种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品种创制等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协同攻关。2024年,华农先后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华农校长薛红卫带队赴三亚与多个科研单位及崖州区人民政府交流,围绕联合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内容洽谈合作,表示将发挥华农所能,大力支持南繁硅谷建设。
薛红卫表示,华农将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聚焦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依托现有的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未来作物精准育种基础研究卓越中心以及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大力推进交叉融合与联合攻关,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激发服务社会”新动能“,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华农智慧”。
从书本走向田野
在“自找苦吃”的实践中
收获的是难忘的回忆
更是宝贵的成长
助力种业振兴,端牢“中国饭碗”
华农人将继续开拓进取
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