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传奇烧腊”,好吃到送锦旗!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11     点击量:22

“传奇鹅叉 称霸五山

金牌烧腊 绝世无双”

在华农绿榕园食堂三楼的烧腊档口

有一面锦旗格外瞩目

锦旗落款是

“尝遍广州烧腊后最爱绿三烧腊的

2024届本科毕业学子敬赠”

“金牌烧腊”的制作人

就是绿榕园食堂的两位烧腊师傅

梁法与谭天佑

其实,不仅仅是三楼

包括一楼的烧腊专档在内

绿榕园所有的烧腊

都是出自两位师傅之手

梁法(右)与谭天佑(左)合照

5年前

梁法与谭天佑搭档

凭着对品质的追求和暖心的服务

成了华农学生口中的“烧腊大王”

面对新禾记者的镜头

师傅们摩挲着粗糙的双手

脸上泛起谦虚的笑意

“哪里有什么传奇,我们只是用心去做而已”


在食堂,对美味的极致追求

叉烧腌料的糖盐比例,是定在1:6,还是1:8?

这是梁法与谭天佑曾经争执过的一个问题。

这样的争执,并不是在高级饭店,而在华南农业大学绿榕园食堂的烧腊制作间。

这个制作间不大,烤炉、制作台和吹风机就已经占据几乎所有空间;两位师傅的职业追求却并不因此窄小。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梁法与谭天佑对广式烧腊有着自己的追求。比起掌勺厨师,他们更习惯以 “食家” 的挑剔眼光对待自己的出品。从卤水的香料搭配,到盐焗鸡的腌粉选择,只要事关味道,每一件都是师傅们的“心头大事”。

晾晒

作为校园食堂,出品既要保持口味的稳定性,又要尽可能兼顾大众饮食习惯。在反复尝试后,叉烧腌料的糖盐比例最终定格在1:8。由此制作出的叉烧,咸甜适中,更易入口,广受师生好评。

在各类烧腊制作中,尤以烧鸭、烧鹅的制作最为繁琐:从生鲜食材到上档售卖,需要经历清洗、腌制、填香、打气、风干、烤制等近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否则就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之嫌。

“第一重要是颜色,颜色要烤成金黄色,颜色好,才会有食欲;第二是味道,要皮脆肉滑;第三,就是要烧出来‘干身’。”谈到烧腊,平日不善言辞的师傅们如数家珍,“像打气,让皮肉分离开后还要挂起来风干六个小时以上,这样烧出来的皮才会更脆。”

因安全需要,不同于传统炭烤,学校烧腊都是由电炉烤制。为弥补炭烤香气的缺失,二位师傅反复调试最佳炉温,以模拟真实的炭火温度。但较高的温度带来美味的同时,也带来烧焦的风险。也因此,烧制期间,两人总是时刻紧盯炉内状况,以免美味“走偏”。

“无论在哪,做美食都是厨师的初心。我们绝不以做熟食物为标准,而是要大家说好吃才是真正的好吃。”

一天上百斤,“金牌搭档”的默契

绿榕园共有三间烧腊档口。从备料到出炉,上百斤的熟食制作,离不开两个人的辛勤劳作和默契配合。

“金牌搭档”分工明确,经验更为丰富也相对腼腆的梁法主要负责后厨,性格开朗的谭天佑则兼顾三楼档口出餐的任务。当梁法的指尖沾满糖盐,谭天佑的烤叉已“唰”地扎进待出炉的烧腊中;待到谭天佑的身影闪到档口时,梁法的袖口早卷起半截,接过看炉重任。最后一炉烤完,梁法稳稳地叉出闪着油光的烧腊,谭天佑早已等候在旁,将美食送至档口,香味便透过窗口悠悠传开。

香喷喷的烧腊

绿榕园一楼的烧腊专档

作为全校客流量最大的食堂之一,绿榕园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校内师生,也有不少退休教职工和前来参观的市民。即使是日均服务数百名食客的饭点高峰,谭天佑的微笑也从不缺席。每当顾客提出问题时,他总会微微俯下身子,耐心地解答疑问。“您好呀,您想要吃点什么?”“叉烧要切肥一点的还是切瘦一点的?”“低头干活,抬头微笑”,是谭天佑的工作生活哲学。

档口的出餐也有统一标准。师傅们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条称重口诀,“七块烧鸭就是三两半”,甚至仅凭在手中掂量就大概知道有多重。“肉按标准打,对谁都一样,但米饭和青菜管够,会按同学们的需求添加。”

餐饮业向来辛苦,尤其后厨。早上六点半,天刚蒙蒙亮,烧腊的制作就已经开始,一忙就到下午。午饭时间过去,待食堂清场,师傅们才能倚着桌椅得以短暂休憩;没多久,便又要起身准备晚餐。调味、烧制、出餐,一忙又到夜里。

“上班哪里能有不累的呢?但是看到学生们吃得开心,就很值了。”梁法说。

20年,“守好大家的饭点”

2006年,梁法和谭天佑先后通过招聘入职华农;在入职前,两人均有丰富的厨师经历。2020年,两人被安排搭档制作烧腊,由此开启了华农学生口口相传的“传奇烧腊”之旅。

“遵循传统的制作方法,保证食材新鲜,不要偷工减料,就是我们最大的‘秘方’。”谭天佑说。

话虽这样说,两位师傅却不止如此。在工作之余,为了“紧跟年轻人的脚步”,他们还经常在网上刷一刷学生们的日常,了解大家的意见,并思考如何改进。为了精进手艺,他们还时不时和酒楼饭店的同行交流一下“行业风向”,琢磨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做法,手艺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不断提升,直至炉火纯青。

“我们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自然是要做好服务,保证供餐的质量,要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谭天佑说。

“这是我整个职业生涯中干得最久的工作了。”聊到学校,两人流露出作为华农一分子的自豪感。多年下来,他们早已把学校当成了家。每当花开时节,师傅们也会带着家人一起逛逛校园,既赏满园繁花,也看看自己工作了快20年的地方。“我们在和学校一起变好。”谭天佑说。

谈到未来计划,师傅们的回答十分朴素:“人总得有目标和理想,不过眼下最实在的,我们想先守好大家的饭点。”

在案台的方寸之间

那些重复千遍的工序

早已习惯了烤炉热气的氤氲

每一份油光锃亮的烧腊

都满怀师傅们对师生的诚意

无论是咬开脆皮时 “咔嗒” 的声响

还是卤香漫过舌尖的慰藉

足以熨帖每一个饥肠辘辘的黄昏

近20年的光阴

他们在狭小制作间

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

诠释匠人的初心

为烧腊师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