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
树叶真绿得可爱”
“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
像这样大的榕树还是第一次见”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
作家巴金的散文名篇《鸟的天堂》
描写了在江门新会见到的美丽景象
如今,这里作为旅游名胜广为人知
但却少有人知
巴金笔下那棵古老神秘的大榕树
原来是由华南农业大学
小鸟天堂永根科技站的师生守护
今天,一起走进
华农植物保护学院团队的
“古榕树守护故事”

独木成林
华农科技搭起绿色“结界”
坐上小船,顺着河流蜿蜒向前,路过许多只白色水鸟,渐渐地,那棵闻名遐迩的古榕树就这样出现在眼前。400多年的漫长时光里,它成了一座岛。无数垂根直至泥土的枝干,茂盛的绿色叶子,在枝干间开辟的幽深路径,共同组成了生命的奇景。
沿着小路深入,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梦境。这座占地约20亩的岛上,有着形形色色的生命,或多或少都依附着这棵古树生存。走过400多年,树就像一位年迈而沉默的长者,虽默默不语,但它的气息、纹路、还有虫子和草叶,都释放着某种信号,等待被接收。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水体和普通的农田生态系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一点农药流进去都会影响里面的鱼,进而影响到这里的鸟。”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团队负责人桑文介绍,为了避免危害鸟类和水生生物,小鸟天堂的保护计划一直围绕着“绿色防治”展开,对于病虫害的防控都使用了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将次生危害风险降到最低。

天牛防治标签
天牛是团队的主要防治对象之一。“天牛喜欢在树干上钻洞取食,而榕树年纪大了容易生病,这就容易导致天牛乘虚而入,在大片枝干里面形成空洞,强风一来就容易断裂。”桑文解释,为了防治天牛,团队为榕树喷上了绿色无污染的生物药剂和树皮穿透剂,并且通过释放天牛的天敌花绒寄甲和管式肿腿蜂,多管齐下遏制天牛的入侵。
枝干上挂着的许多黄色小卡片,都是团队标记天牛防治的标签。 桑文指着标签,语气略带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今年五月防治的标签,在我们防治后,天牛钻洞形成的木屑已经大大减少了。”
桑文介绍,古榕树岛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有一些病虫害的情况较为特殊,必须经过实地调研对症下药。为此,团队打出一套“绿色防控组合拳”,实施“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物理阻隔”的绿色防控:选用真菌生物药剂喷雾,同时针对不同的害虫释放对应的天敌虫,采用物理阻隔植物保护剂,实现生态友好绿色防控。

气根牵引技术通过包裹了营养基质的竹竿实现
走进小岛深处,许多树干下面都插着一根竹竿。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竹竿,却是榕树保护的大功臣——它们是给榕树气根搭的“定向生长梯”,目的在于缩小林窗的面积。
榕树之所以能够“独木成林”,主要依靠枝干上落下的气根长成新的枝条。当榕树枝干断裂形成缺口,使得原本遮蔽的天空露了出来,如同打开了天窗,这就叫“林窗”。林窗带来了阳光,也带来了抢夺榕树养分、侵蚀生存环境的入侵生物。因此,引导气根有效生长对林窗治理至关重要。
为此,桑文团队联合广州市林业与园林科学研究院,专门研发了气根牵引和定向引导协同修复技术。“我们在这些竹竿里面放入了土和营养基质,让榕树气根能顺着这个管道在底下扎根。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把竹竿剥开,这样就能让气根按照一定的方向生长。”桑文解释,配合叶面肥促进叶片向中间聚拢,气根牵引技术能让气根像一根线,将生态伤口“缝针”,促使林窗修复。
从早期的大规模防治到后期的区域重点突破,相比桑文三年前刚来的时候,如今的小岛生态已经好了很多,越来越多的水鸟愿意上岛栖息。“古树修复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而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虽然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我相信经过不断努力,榕树能慢慢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桑文笑道。
湿地里“读研”,学会“接地气”思考
在小鸟天堂景区附近,有一个生态安全宣教实践基地,也是桑文和学生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不仅有团队为孩子们讲授科普知识的课堂,还有一间团队专属的实验室。

桑文为当地小学生讲解科普知识

桑文带领学生在配套实验室里做实验
桑文介绍,生物防治对时机把握准确度要求高,为此,团队每个月都会上岛检查, 将昆虫、土壤等采样带回实验室检测,持续更新防治方案,跟进防治进度。为了方便开展研究,学校联合小鸟天堂湿地公园,在景区附近开设实验室,配备显微镜、冷冻离心机、摇床等设备,使昆虫标本处理、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等工作可在采样完成后就地开展,避免了样本长距离运输导致的活性损耗,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华南农业大学小鸟天堂永根科技站

2025年7月,新禾融媒体工作室联合兽医学院组织暑期“万名学子大调研”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植物保护学院团队一起前往小鸟天堂湿地公园调研
今年3月,华南农业大学小鸟天堂永根科技站正式落地,在物资和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团队更多支持,也进一步打响了团队在当地的知名度。目前,团队里共有1名博士后、1名博士和18名硕士研究生,在指导老师桑文的带领下开展研究,把论文写在古榕树下。
李敏儿是2023级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研究生,上岛调研的一线经历,让她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小鸟天堂独特的生态系统,要求防治方案必须兼顾到鸟类、水生生物、水体的安全,在系统思考的过程中,原本零散的专业知识不再飘在空中,而是逐步拼成整体方案,如同长出了守护生态的脚一样,终于落了地。“虫子不再只是实验室的标本,或是课本里的一段描述,它们是活生生的生态网的一部分,而我们就是‘修网’的人。”李敏儿说。
“定点培养对于学生的素质的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他们可以直接到产业里面去进行科普活动,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桑文说。
目前,团队正在搭建古榕树数据库,希望能够通过跨学院、跨学科的合作,配合无人机和多光谱摄像头的应用,精准捕捉古树生长数据,实现实时监测、精准预测和有效防治,降低榕树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拿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这里是什么样的病害。”
桑文是湖北人,博士毕业后来到华南农大工作。小鸟天堂对他来说,原本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名词,如今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守护绿色有很多方法,我们用我们植保人的方式在守护这里。所以你可以很自豪地和身边的人说,也可以和自己的小孩说,古榕树的茂盛生长,有我们华农人的一份力量。”桑文说。
采访结束
暮色中的古榕树
气根垂落如帘
鹭鸟悠然自在的身影
一如巴金笔下那般清灵脱俗
据了解,如今的小鸟天堂
整个景区可能有超过10万只的小鸟
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这离不开园内自然生态的良好运转
其中就有华农人的一份力量